有这样一个群体:穿上军装,他们守家卫国,把宝贵青春献给国防事业;脱下军装,他们本色不变,在第二战场划下精彩航线。他们就是退役不褪色、军魂永在心的退役军人。
讲述退役军人故事,展示退役军人风采。今天要和你讲述的是熊集镇湾堰村支部副书记、退役军人陈红星……
端详着刚摘下的一根红辣椒,带着收获的喜悦,他像欣赏着刚刚完成的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这是记者在熊集镇湾堰村蔬菜大棚内看到的情景。
画面中的人物叫陈红星,1997年12月入伍,99年10月入党,服役期间,历任战士、班长、文书、司务长,现任熊集镇湾堰村支部副书记。
湾堰村地处我市西南丘陵地带,全村人多地少、缺乏水源,各类资源也十分有限,村民一直依靠几亩薄田过着望天收的日子,是熊集镇出了名的贫困村,2014年被评为省级贫困村。
村两委班子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希望能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大家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作为村支部副书记、脱贫攻坚分管领导,陈红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本村的发展之路。机会终于来了,2017年,在市驻村工作队招商局的帮助下,该村建起了蔬菜大棚、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并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主动作为,示范引领。2017年,市招商局作为扶贫驻村工作队入驻湾堰村,在实地了解了湾堰村的村情后,决定帮助该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可是,当3个大棚建起后,村民因为对技术、销路不了解都不看好这个项目。关键时候,陈红星站了出来,主动承包一个大棚,种起了西瓜、辣椒和当地特有的青头萝卜。一年的时间里,陈红星既要负责村里的工作,又要搞好大棚的生产,每天和爱人加班加点,在大棚里忙个不停。
辛勤的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在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成熟的瓜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盈利近2万多元。在他先行先试的带动下,村民纷纷要求承包其他几个大棚,有的村民更是找到陈红星请教种植技术,准备自己建大棚、种瓜果,2019年仅村民彭鹏飞个人就新增30亩甜瓜种植。
关注重点,真情帮扶。在蔬菜大棚生产种植中,耕地、施肥、播种、除草、摸芽、采摘等工作需要大量的用工,在其自身劳力有限的情况下,陈红星从村中聘用大量贫困户务工,贫困户高国华、殷学理、胡兴发等人先后在蔬菜种植中务工,仅2018年就累计400多个工时,支出近4万元。这些贫困户在不出远门的情况下,在蔬菜大棚做些力所能及的杂工,有效地增加收入,日常开支变得富余起来。
村民杨德付,因老婆智障,本人又无一技之长,仅靠耕种3亩薄地生活,村“两委”决定由陈红星一对一地进行帮扶。为了早日让杨德付一家走出困境,奔上致富路,陈红星认为,杨德付年龄偏大,家里缺乏重劳力,体力项目不适合他们家,熊集镇是养殖大镇,基础好、技术成熟,体力劳动量相对较轻,所以决定从养殖项目着手,帮助杨德付脱贫致富。按照这个思路,陈红星多次安排杨德付参加由市畜牧局、劳动就业局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带领他们到熊集镇养鸡、养猪、养牛等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去学习,并请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亲自帮教他们,使他们很快掌握了养殖的关键技术。2015年2月,杨德付终于建起了自己的小型养猪场。陈红星又协助杨德付购回了3头优质母猪、20头猪崽,并经常帮助解决养殖中出现的困难。在湾堰村党支部和陈红星的鼎力帮扶下,杨德付的养猪场运转良好,养猪场年可循环养殖三批,年出栏80头,可创利润3万元,杨德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创新思路,勇于开拓 。随着村里大棚瓜果、特色养殖的增多,特色农产品越来越丰富,销路成了阻碍群众致富的“拦路虎”。陈红星抓住发展电商平台这个有力契机,积极寻求网络销售的渠道,通过加入京东商城,让自己的爱人帮助乡亲们发布供求信息,把外地的信息带回来,把本地的产品销出去,解决了信息不畅、销路不通的难题。
通过村委会和陈红星的努力,现在湾堰村共发展瓜果种植大棚7个,年出产蔬果可创产值12万元,蔬菜种植面积扩大30亩;新增牲猪养殖4户,年可出栏牲猪100头,可创产值20万元;新增肉牛养殖4户,年产值8万元。“不转变思路,就没有出路。”陈红星说:“我们将不断盘活集体资产,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争取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来源:枣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张家辉
审核:韩小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