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加快建成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气势恢宏的枣阳汉城景区。

孩子们在桃园里快乐地玩耍。

枣阳非遗展示馆内,游客驻足拍照。

国家地理标志“枣阳皇桃”畅销全国。

枣阳城区鸟瞰图。

汉水汤汤,白水泱泱。

在“龙飞白水”的千年文脉之上,巍巍汉阙托起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的宏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枣阳勇担使命。

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杨晶表示,枣阳市大力传承历史文脉,在汉文化和刘秀民间传说的现代研究、阐释与转化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汉风汉韵融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之中,从而带动枣阳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从历史深处打捞文明基因,于时代潮头创新文旅版图,枣阳正以“一城汉风、百项非遗、万亩桃林”为经纬,织就文化自信与生态价值的双面锦绣。

千年文脉 打造国内知名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枣阳,这座被东汉科学家张衡誉为“龙飞白水”的宝地,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亦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3月8日,枣阳汉城景区迎来今年首批香港入境旅游团。“第一次来旅游,感觉既新鲜又震撼,仿佛回到了千年前,很值得推荐。”香港游客叶秀媚感慨。

该景区占地1800亩,是一座复原修建的汉代复古都城,不仅全景再现了刘秀一生的重要节点,更打造了28项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可身着汉服参与“光武帝登基大典”,在活字印刷馆拓印,或在灵台感受地动仪的神奇,引得许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据统计,该景区已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湖北、河南、安徽等地近50万名中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来汉城景区研学。

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是后人纪念刘秀“光武中兴”而举行盛大集会的日子。在吴店镇白水寺举办的第28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上,穿着汉服沉浸式体验汉风古韵的游客,流连忘返于熙熙攘攘的集市。与此同时的无量台景区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观赏完刘秀还乡实景演出后,品尝起了枣阳特色汉宴。

近年来,枣阳以打造“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为目标,通过学术研究、场景活化、全域融合三大路径,让汉文化焕发新生。

“枣阳的汉文化研究不仅填补了东汉史学的空白,更提炼出‘勤政爱民’‘和合天下’等精神内核,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智慧启示。”在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年会暨东汉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会上,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赵国华进行专题授课,进一步深化对秦汉文化的现代研究、阐释与转化应用。

目前,枣阳正在编制《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枣阳市以汉城和白水寺两个4A级景区为引领,依托境内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文景观,精心打造“帝乡汉文化之旅”精品线路,成功跻身国内深度体验汉文化的标杆性旅游目的地。

一个文化IP,盘活一个街区;一个文娱场景,激活一座城市。

近年来,枣阳将汉文化基因植入城市发展血脉,推动汉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多元化发展和全域融合。

光武大道、昆阳路、圣通路等道路的命名颇有韵味;中兴公园的百廉图浮雕将历史典故转化为廉政教材;沙河岸边设置“刘秀与阴丽华”爱情主题雕塑群。这种“全域博物馆”理念,使城市本身成为汉文化的立体展陈。

“让汉风浸润枣阳每块城砖,汉文化从庙堂走入市井,从学术符号变为情感共鸣。” 枣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邢红丽说。

人间至味 一碗酸浆面带火一座城

来枣阳,必吃酸浆面。

喷香焦黄的臊子,细长筋道的面条,酸醇清香的浆水……每年4月,酸浆面正式上市。微酸的浆水刺激着食客的味蕾,搭配各种卤菜,游客们大快朵颐。

一到周末,全市每天大约卖出5万碗酸浆面,一半左右被外地人消化。枣阳酸浆面已成为外地游客打卡的特色美食IP。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黄陂彭氏经常将青菜放在缸内发酵变酸,佐以面条食用。一日,酸菜用光,彭家便将酸菜水当作面食的佐汤,没想到,客人对这碗酸浆面赞不绝口。彭氏迁居枣阳琚湾后,酸浆面逐渐成为枣阳的风味小吃。

酸浆面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将新鲜的土芹菜、面粉、食用碱和多味中草药装入缸中,温度保持在25℃至32℃之间,密闭发酵一周。

待缸中浆水酸度适中,将猪肠油、香葱切碎入锅炼炒,制作臊子。将酸菜置于碗底,放上煮熟的碱面,倒入适量酸浆水,淋上臊子,一碗热腾腾的酸浆面便上桌了。

“200多年来,枣阳酸浆面的制作技艺和原材料基本没变。”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琚兴波说,游客们就是冲着这口“老味道”而来。

2013年,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2年,琚湾镇被评为省内第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传承非遗老味道,枣阳酸浆面的‘出圈’既能展示地方文化形象,也能‘推波助澜’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襄阳市旅游学会会长陈新剑表示,作为传统地域特色美食的酸浆面,已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IP。

截至2024年,枣阳市名称中带有“酸浆面”的经营主体117家,主营酸浆面的餐饮店铺200多家,年产值过亿元。

“顶流”的不只是酸浆面,还有枣阳的各种非遗项目。

枣阳非遗展示馆内,省级非遗“枣阳黄酒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魏兆合手持木铲,演示着古法酿酒;老式木质织布机旁,00后大学生李欣怡在传承人指导下织出“如意纹”粗布。

在枣阳,非遗不仅是博物馆的静态陈列,也是与当代生活共振的活态文化。剪纸工坊推出“AI+剪纸”互动屏,输入新年祝福即可生成专属剪纸纹样;泥塑生肖盲盒、黄酒风味冰激凌等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活力。

“我们通过非遗展演、民俗互动、文创市集等形式,让传统技艺‘活’起来,春节期间有超3万人次游客参与活动。”枣阳市文旅局局长吴静表示,将持续打造“非遗四季”品牌,让非遗从展柜走进生活,从遗产变成资产,撬动文旅经济新增长点。

甜蜜皇桃 酿出农文旅融合大产业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形态到寓意,从过去到现在,桃子背后的文化耐人寻味。“枣阳皇桃”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枣阳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也是枣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枣阳市是长江中下游流域产桃第一县,桃树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55万吨,桃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3.2亿元,素有“中国桃之乡”的美誉。

春赏花,夏摘桃,秋尝果。3月上旬,灿若云霞的桃花由南向北次第绽放,形成百公里的桃花长廊,美不胜收,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前来枣阳踏青赏花。

3月12日,枣阳市文旅部门发布赏花攻略。3月16日,“荆楚四季村晚”“枣”来赏花季2025年枣阳市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第七届旅游推介活动在平林镇四井岗村启动,掀起一年一度的赏花热潮。

放眼望去,山峦间漫山遍野的粉红色。“赏花地图里说这里有2万亩桃树,很适合拍照,过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从樊城驱车赶往四井岗村的李阿姨举着丝巾,让一旁的姐妹帮忙拍短视频。

35万亩桃林,不仅是枣阳的生态底色,更是农文旅融合的战略支点。

为了让流量变成“留量”,枣阳以花为媒,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游,举办桃花诗会、机车巡游、露营音乐派对等系列文化活动,形成一波强大的赏花旅游热潮,全方位、多视角展现枣阳的美景、美食和文化。

近年来,围绕把桃产业链条拉长加粗,枣阳市在发展桃产业规模和产量的同时,聚焦“枣阳皇桃”品牌建设,坚持走高端化、精品化路线,提升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溢价能力,带动桃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链式发展。

从“卖果实”到“卖体验”,再到“卖文化”,“枣阳皇桃”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逐步从地方特色产品向全国高端品牌迈进。

2024年,枣阳累计接待游客185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4.83亿元,分别增长14%、12%。

枣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孔令波表示,要立足枣阳“千古帝乡”的文化底蕴,打造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形成合力,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品牌理念相结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枣阳正以文化为笔,在荆楚大地上书写着“诗与远方”的新篇章。

摄影:李明 钟华 申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