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区别于皇家园林的真山真水浩大工程,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的代表更多地体现了“壮志携风雅,咫尺筑天堂”挖池堆石写意的文人造园特色,因而除了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植物也成了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第三季携手苏州博物馆推出三季以来唯一一件真正活着的国宝文物——文衡山先生手植藤。这是怎样的一根紫藤?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使命?
古代文人择山水而居,与花木为友。相传四百多年前,伴随着拙政园的建成,文徵明在园内种下了一株紫藤。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雨,这株“蒙茸一架自成林”的紫藤见证了拙政园的起落沉浮,沧桑巨变,依然是生机勃勃,亭亭如盖。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集名园、名木、名人题记、名人手植于一身,既有人文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在清代被称为“苏州三绝”之一,而今又成为了连接古典与现代的一个情感和实物纽带。某种程度上说它代表了苏州园林,解释了江南何以称为江南,创造出了关于江南、关于东方美的典范图景。
都说园林是文人在大地上作的画,为此我们特意采访了江苏省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今生嘉宾讲述人詹永伟先生,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一起感受苏州园林之美,了解苏州古典园林为何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株紫藤缘何成为国宝
据可考文献推断,文徵明是拙政园的设计师之一。那么作为园林设计师的文徵明,当初为什么会在这里种下一株紫藤呢?对此,詹永伟老先生给出了如下的答案。
首先,中国古典造园元素是山、水、花木和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花木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个元素。园子里如果有山有水有建筑,花木则必不可少。紫藤花是紫色的,民间素有“紫气东来”“紫薇星”的说法,所以紫藤就被赋予了吉祥之意。而且紫藤的“藤”字与奔腾的“腾”谐音,因此还有飞黄腾达的意思。所以紫藤不仅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老百姓也非常喜欢。
其次,紫藤作为一种攀援植物,紫藤花期繁盛之时,悬紫垂萝,花开万朵,特别适合用于装饰在院子的入口处或者墙壁,是植物造景良材。过去许多文人都喜欢在自家庭院中栽种紫藤,在紫藤架下乘凉赏花,吟诗作画,是非常浪漫的。诗仙李白就曾有一首诗《紫藤树》表达对紫藤的喜爱,而作为后世文人文徵明,在这里种下紫藤也不足为奇了。
解析文人造园的艺术精髓
花木山水,天人合一
在采访中,詹永伟老先生特别指出,苏州园林的造园是以花木与建筑、山、水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通过对建筑、山、水、花木这四要素的排列组合形成自由、不对称的格局。如果把山比作园林的骨架、水就是园林的血脉,而花木则是园林的“毛发”。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花木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之一。
建筑是依靠植物的衬托才显示了它与自然的呼应。江南园林多粉墙黛瓦,色彩素雅,山、水本无色,正是花草树木渲染了园林。在苏州园林里,生机勃勃的植物对于没有生命的建筑环境至关重要。可以说苏州园林若少了花草,就没有了生机。其中紫藤所在的拙政园最具代表性。就拿拙政园的一园四季之景来说。海棠春坞有海棠,枇杷园有枇杷,听雨轩有芭蕉,雪香云蔚亭有白梅,依靠着不同的花木,人们在园中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四季之景的变换。
一园四景,匠心独运
在讲到花木与园林的妙用时,詹永伟老师特别以拙政园为例进行了解构,他称在四季之景的建造上,可谓是巧用花木,突出造园的艺术精髓。代表春天之景的“海棠春坞”,院内虽然只有两株海棠,但满院地面是用鹅卵石铺砌的海棠纹图案,仿佛将海棠花栽满庭院;同时室内茶几上也镶嵌了一块海棠形状的大理石,无论是不是春天在这里都能感受到“海棠花开春满坞”的景象。
代表夏天之景的“枇杷园”,在每年夏天的五六月间,园内枇杷树果实累累,放眼望去让园子中多了一丝丰收的喜庆。
代表秋天之景的听雨轩,在院内有睡莲、翠竹、芭蕉。每到秋雨绵绵之时,你能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感受“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意境。
这两处庭院再加上刚才说的海棠春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群,而代表冬天之景的梅花所在的位置则在庭院之外的雪香云蔚亭,园主在亭旁种植了白梅,在冬日梅花开放之时如同一片雪景似乎能让人感受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韵味。
但是为了在一个区域空间内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之景,园主在造园的时候则是通过在枇杷园开一个洞门,运用对景的手法正好将亭子框在了洞门之内,这个亭子就是位于水池北面土山上的雪香云蔚亭。这样一园四景的景象就达成了。
文人造园,写意抒怀
苏州自古以来文风鼎盛,清代112位状元中,苏州就有25位。而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便是文人墨客,他们普遍有着很高的审美品位,其中很多人还会参与设计园林。比如苏舜钦的沧浪亭、文震亨的艺圃、史正志的网师园等等。
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他的著作《园冶》中提出苏州园林的建造讲究“三分匠,七分主人”,这里的主人指的就是设计者。都是很有传统文化根底的人。这一点从园里面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比如现存最早的园林是宋代的沧浪亭,它的园主苏舜钦也是官场不得意来到苏州的。因为当时沧浪亭周围有水,他就根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涵义取名的。
拙政园里的远香堂,名字的由来则是来自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再比如香洲,就是唐代诗人徐坚有句诗,“香飘杜若洲”就是香洲名字的来历,而香洲则是根据名字提炼出来一个位于水边的建筑叫做舫。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退隐的人,往往有一种想法就是要泛舟江湖,所以他就在园子里造了一艘舫。当他登上舫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泛舟江湖了。
关于文人和园林的关系,还不得不提园内的卅六鸳鸯馆,这个建筑的内部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种了十八株山茶花,也叫曼陀罗花;北部因为水里养着鸳鸯,鸳鸯是成双成对的特征,所以南北边呼应就有了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而这两个匾额则分别是由清朝一位姓洪、一位姓陆的状元写就。巧的是这两位状元又是儿女亲家,所以也称红绿状元,这个建筑馆史也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此外当年这儿的园主因为喜欢昆曲,为了能取得一些好的音响效果,所以他在馆内做了几个小的梁架,降低了室内空间的高度,起到了拢音的效果,所有这一切都源自苏州那些风雅的文人墨客,文人塑造了苏州的古典园林。
守护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藏
苏州园林由文人雅士建造,也靠有识之士呵护。新中国成立后,对园林的修复和保护一直都没有停下过脚步,在采访中詹永伟老师特别讲到了他的园林情结。
现年84岁的詹永伟老师自读大学以来,跟随号称“北梁南刘”的刘敦桢大师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他一生投身于园林事业已经60多个年头,曾参与苏州市政府对园林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抢救性修复以及对苏州园林的初步调查;参与《苏州古典园林》这部著作。任职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期间,苏州园林大大小小的项目,包括整修的、新建的项目,他都要亲自过目;到了快退休的时候他还参与了苏州古典园林申请世界遗产的工作。
中国园林在世界的地位之高,造园艺术之精,文化底蕴之深,在国际上得到公认的。苏州是全国唯一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总体上是保持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的格局。并划定了数个古城绝对保护区,保持“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貌。
其次,加强对众多名胜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其中古城西南角的盘门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苏州为保护古城确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再者,市民和苏州市政的通力配合。比如借景,就是为了把园外好的景色组织到园内来,如果在这个区域里造房子就规定你要在那个地方放一个气球。气球的高度相当于这个建筑的高度,如果在这个“空中视线走廊”里气球露出来了,政府绝对不批准建造。
从造园到保护园林,都体现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热爱。四百多年前的文徵明参与设计了拙政园并种下了紫藤,而现在的每一位园林人依然在辛苦耕耘,精心呵护这里的一切。
苏州的古典园林,就如同一架覆盖着整座古城的紫藤,它缠缠绕绕,牵牵挂挂,孕育了江南文化的气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廊一柱,一窗一门,都凝聚着独属于园林的荣耀,并在吴中大地上镌刻出淡远悠长的岁月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