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鉴赏|骨耜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始于1981年。

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中,大量骨耜的发现表明,河姆渡氏族的稻作农业已经十分成熟,完全脱离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虽然骨耜不同于后来的锄,但它具有平整水田、修治沟渠等功用,因此人们又将以耜为主要工具的农业称为“耜耕农业”,它是锄耕农业的一种形式。

图中两件骨耜1974年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一件长17.3厘米,宽9.1厘米,另一件长16厘米,宽10厘米,同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河姆渡文化。两件骨耜由牛肩胛骨制成。肩胛骨的臼部锉削平整,骨板正中部凿一道纵向浅凹槽,凹槽下端左右各凿一孔,用来绑缚木柄。

河姆渡氏族生活在多水潮湿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土质比较松软,盛行使用材料来源方便、制作简单的骨耜来翻地。耜是一种铲状工具,一般是木制的,由于木质容易腐朽,木耜的实物资料罕有发现,河姆渡遗址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木耜仅发现了1件,而骨耜却发现了170多件,均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使用时在骨耜正中的浅槽处安装长木柄,再用藤条绑紧木柄头。用骨耜翻地,可改变土壤结构,延长土地可供种植水稻的年限。这些骨耜边缘磨蚀得都很厉害,农业专家认定它们是河姆渡人在水田中使用的农具,主要用于平地、挖沟、引水、排水等。近年来,考古学者还发现,骨耜可能同时被用来深掘灰坑和柱洞,与干栏式建筑的建造也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