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提切利绘制的但丁像(资料图片)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是意大利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意大利语之父,同时与薄伽丘、彼特拉克并称文艺复兴的先驱。在漫长的700年中,世人始终尝试着用不同方式打开他为我们留下的那部奇书:神学、哲学、神话学、建筑学、影像学、旅游文学,甚至宇宙学等等。但每一次,我们都未能揭开蒙在它上面的那层纱幔,反而使它更加厚重。
对语言的天才创造
在21世纪的今天,当昔日那些理论纷争和功过评说或者已经盖棺论定,或者仅仅成为少数人的执念,甚至被历史的尘埃掩埋而无人问津,假如我们有幸与这位“老仙翁”相遇,他又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首先,但丁一定会谈到自己的缪斯贝雅特丽齐,以及赋予他很多创作灵感与故事原型的《埃涅阿斯纪》的作者、他的精神导师维吉尔。接着,但丁会提起在漫长的学习和研究中给予他很大影响的,来自《圣经》《奥德赛》《埃涅阿斯纪》《变形记》《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神话》等古典作品的故事和人物,还有那些先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德谟克利特、泰勒斯、欧几里得、托勒密……他更不会忘记曾经耳闻目睹或者在书中读来的那些真实存在的城镇与风景,它们遍布整个亚平宁半岛。但丁尤其不会忘记在故国,在那座“阿尔诺河边的大城市”度过的时光,那里的朋友与亲人,当然也包括那些恶人与政敌。几个世纪以前欧洲最富庶的城市共和国佛罗伦萨,其实是如今意大利甚至世界的缩影,那里的一幕幕“喜剧”也继续在我们身边上演:追逐利益的人仍在尔虞我诈中殊死搏杀,追求精神的人仍在苦思冥想并试图找到精神的归宿,追求爱情的人也仍不免沉溺情愫。所有这一切,但丁都写进了他倾尽余生创作的作品——《神曲》。
这部叙事史诗是最伟大的意大利语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永恒的璀璨明珠。作品创作于约1307至1321年诗人流放期间,动机源于他青年时期的抒情诗集《新生》。作品原名《喜剧》,目前使用的名称原文为两个单词组成,字面翻译是:神圣的喜剧。其中“神圣”一词来自薄伽丘的作品《但丁圣传》。1555年,由卢多维科·多尔切主编,加布里埃·莱焦里托·德·费拉里印刷的版本,首次使用了《神曲》这个名称。
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中世纪文化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其中融合了诗人精通或者涉猎的所有学科的知识。作为一部诗歌作品,《神曲》表现出梦境与现实的高度融合。虽然这是一次梦中的旅行,但史诗中多次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但丁的身份是一个活人,这使他合理而又自如地穿越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之间。作品从《灵魂的喜剧》中汲取灵感,又借鉴了很多古典奇幻作品,同时以发生在亚平宁半岛尤其是佛罗伦萨的历史和传说为基础,以神学和哲学为主要理论依托,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讲述了诗人自己“在人生的半途”(即1300年,当时诗人35岁)的一次旅行。作品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国“三个世界”,分别由33个章节组成,加上前面的序曲,共计100章(或称“歌”)。每个诗节都采用了三韵句的形式,诗句的音节数却不拘一格。通过这部作品,但丁从词汇、句法和风格等方面对13世纪下半叶流行的意大利俗语进行了广泛的拓展,将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学语言。《神曲》也因此成为亚平宁半岛上流行的一种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语言的主要参照。后世意大利语的发展,无论从词法还是句法的角度来讲,都来自但丁在《神曲》中对语言的天才创造。(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