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库:这个家让珍稀鱼种不再绝迹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这首让人耳熟能详的歌也可以看作是绝迹鱼类北方铜鱼最后的呼唤。假如当时我们就有种质资源活体库,把珍稀物种保藏起来,通过人工繁育和扩繁的手段扩大种群,或许今天在黄河流域还能看到它的身影。”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种质资源库负责人赵道全遗憾地说。

绝迹鱼类北方铜鱼的标本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摄

珍藏四大流域鱼类标本135种

8月12日,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二层标本室,8个标本陈列柜上1400个瓶瓶罐罐静静地矗立着。

“看,这瓶里装的标本就是北方铜鱼。”王延晖介绍,它肚子大,隆起的脊背很高,胸鳍较大,远远望去就像一只鸽子,所以又被称为“鸽子鱼”。

作为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科科长,王延晖对北方铜鱼再熟悉不过了。这种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黄河中游的主要经济鱼类,后来由于过度捕捞、黄河水质污染等原因,数量逐渐减少。

瓶子上的标签虽已泛黄,采集日期仍标注得很清楚:1982年4月7日。

“最后一次在黄河里发现它的身影是1996年,2015年河南省依托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前后相隔近20年。”王延晖感叹道。

轻轻摇动柜体的转向盘,仿佛打开了一个水下世界。大鲵、中华鲟、淇河鲫、暗纹东方鲀,这些连名字都很生僻的珍稀物种在此相遇了。这里目前珍藏了黄河、长江、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鱼类标本135种。

“这个标本室是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大部分标本都在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平台上进行了登记。”王延晖表示,目前标本室主要用于展示珍稀鱼种的形貌,也保藏了一些珍稀鱼种的组织,待将来技术成熟可以做进一步科学研究。

越偏僻的地方越有宝贝

除了标本和组织保藏,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在黄河边还有一个活体库,33个池塘保存了黄河鲤鱼、拟鲿、黄河雅罗鱼等水产种质资源33种、种质材料20000份。

建设种质资源库到底有多重要?赵道全表示,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天然水域水产种质资源锐减,一些鱼类品种濒临灭绝。而缺乏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的养殖生产过程造成无序的苗种交流,污染了物种天然基因库,许多经济物种种质遗传背景和遗传结构混淆不清,近亲繁殖亦导致种质退化。

“所以能入选种质资源库的必须是原生土著品种和少量具经济价值的引进种。”赵道全说。

要收集原生品种并不容易。

“现在大河里的稀有原生品种很少了,所以今年上半年我们在河南省黄河流域伊洛河水生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一住就是三个月。”这些年,赵道全和他的团队跑遍了河南省四大水系及其支流。

收集再辛苦也掩盖不住获得样品的喜悦。今年6月份,赵道全在黄河下游长垣段采样时发现了3条鳗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鳗鲡每年在黄河黄海之间洄游,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黄河经常断流及环境变化,鳗鲡多年不见踪影。现在鳗鲡重新出现,说明黄河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赵道全兴奋地说。

要给珍稀鱼种一个家

比起绝迹的北方铜鱼,同样是珍稀鱼种的黄河雅罗鱼和拟鲿则要“幸运”得多。

黄河雅罗鱼曾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干支流,由于上游大型水库修建限制了鱼群洄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资源量严重下降,到2013年左右已处于濒危境地。

拯救已刻不容缓。赵道全和他的团队“突破”了一批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借助于此,黄河雅罗鱼这一“土著”品种在国内首次人工繁育成功,有望重新回归黄河流域生态链。

拟鲿不仅得以保全还实现了规模化繁育。“拟鲿是我们从黄河流域采集到的30多个原生种群珍稀鱼种之一。通过人工繁殖,拟鲿已具备补充自然资源的条件。我们已经在洛河上游进行了增殖放流,效果非常明显。”赵道全表示,河南省已经在洛河洛宁段建立了黄河雅罗鱼和拟鲿的种质资源保护区。

黄河鲇、黄尾鲴、红鳍原鲌……在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的“拯救名单”上,还有十余个种类的“黄河鱼家族”成员亟待拯救。

“种质资源库要给珍稀鱼种一个家,通过人工扩繁手段,增殖放流,增加野生资源,恢复生物多样性。”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赵道全和他的团队已经争取到“黄河中下游稀有水产种质资源挖掘及生态修复”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珍稀鱼类在黄河里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