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当地村民在仙水窝光伏电站采摘红菜薹。新华社发
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碳达峰碳中和正推动着我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年以来,我国在推进“双碳”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地方、行业和企业工作着力点却有所“跑偏”,有两方面表现:一类是“过度”行为。有的地方和机构“抢头彩”心切,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另一类则是“不及”行为。有的地方遏制“两高”行动乏力,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有的行业能耗“双控”落实不力,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减碳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率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服务业占比达到70%左右、城市化率达到80%左右,碳排放就开始达峰并持续下降。反观我国,2020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服务业占比只有54%左右,城市化率也只有63%。可见,我国离碳达峰碳中和的拐点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然而,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行至尾声,属于自然达峰;而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因此,要在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内,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减碳任务重大而艰巨,更需尽早规划,及时行动。
需要认识到的是,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减碳减排的现实行动,而且将带来绿色转型的机遇发展。有研究显示,未来40年,实现“双碳”目标预计将撬动万亿绿色金融投资,为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寻求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平衡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首先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减碳水平和压力存在行业差异,如果缺乏政策协同,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需坚持全国一盘棋,科学论证、系统决策,以大格局、大思路谋划好绿色低碳、生态优先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1”指的是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N”则是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包括金融、价格、财税、土地、政府采购、标准等保障方案,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各地各部门则要明晰科学标准,设定恰当标尺,结合实际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持续推动实施。
实现“双碳”目标,先立后破也十分关键。“先立”意味着在大的约束目标和路线图下,夯实节能减排基础,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后破”意味着减碳要从关键领域和行业入手,进而带动全局性的变革。现实地看,有科学务实、严谨审慎的“立”,就有方向明确、措施得力的“破”。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成本迅速降低。截至2019年,中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水、核、风电等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4.8%提升到2019年的18.8%,能源转型已具备一定良好基础。但同时,搞“一刀切”的运动式“减碳”也需高度警惕,“先立后破”的重心在于稳住存量的基础上向“零碳”平稳过渡。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限制“两高”项目势在必行。“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将直接影响“双碳”目标实现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计算显示,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行业大约用掉了中国21.5%的电力,相当于用掉了两倍多的风、光伏发电量。因此,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清洁能源的开发耗资大、周期长、外溢性强,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传统化石能源无法快速从相关产业领域中完全脱离。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约束,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提升二氧化碳的源头处理能力,整体提高产业链绿色化程度。
总而言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大考,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全国各地和社会各方都应在倾听民声、顺应民愿、汇聚民智的基础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保持耐心、信心,确保“双碳”目标任务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