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培训班到技能培训班 “双减”后运动选项莫盲目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开学后首个周末,正是往年家长为学生报班的最佳时机,现在也是报班,只是对象从文化课变成了技能培养类课程。

资料图

周末运动场很忙

在山西临汾的某游泳俱乐部,不少的孩子正在泳池边训练。“‘双减’政策出台后,突然有很多家长前来咨询。”该俱乐部负责人说,“近年来,因为防溺水教育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也意识到游泳的重要性,所以每到寒暑假都有很多学生参加游泳培训。”

家住北京的李慧有一个7岁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周末要学习滑冰、篮球和科技3个兴趣班。“我们刚开始也觉得是不是学多了,但是她4岁就开始学习滑冰,篮球和科技班都是参加一节体验课就喜欢上的,孩子有兴趣,家长当然支持。”

选择项目不要盲目

广州体育学院教授裴立新认为要落实“双减”政策,首先是要建立深化体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体育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其次是学校体育要健全训练体系、幼小中大对口衔接的一条龙技能学习体系和分学段跨区域的赛事体系。此外,还要优化环境,完善家校社的网络体系,巩固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共同建设,通过政策优化,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裴立新表示,“双减”政策只是一个政策支持,青少年体质健康更重要的还是观念改变。他说:“现在周末经常能在体育馆看到学生在羽毛球场、篮球场上课,家长却在场边看手机,也不关注孩子的训练情况,也不与孩子交流,这是不对的。”

在项目的选择上,裴立新认为也不要盲目,不要跟风,更不要以多为好。

“在不同阶段,孩子的活动内容是不同的,在小学一至三年级阶段,应该多以学习基本运动技能为主,就是跑、跳、投、柔韧性练习等,三年级以后可以注重运动技能的提高,比如球类运动等。家长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低年级学生可以多接触不同的运动项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了解自己的兴趣,慢慢形成一个或多个较为固定的运动项目或类型,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裴立新说,还可以根据自己所生活的地域特点选择运动项目,比如南方一些城市出门就是水,可能游泳就是一项需要掌握的技能,在东北地区,滑雪滑冰也可以多进行尝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培训机构增多,应该加强监管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裴立新认为,要出台相关的细则,对社会组织、教练、场地等提出具体要求,只有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保证事业的长盛不衰和可持续发展。(记者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