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奉先寺卢舍那佛像
唐 奉先寺文殊菩萨像(局部)
唐 奉先寺力士像
龙门的唐代洞窟中,最为杰出的造像是奉先寺群雕。
中央大佛座台有唐开元十年(722年)补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记载了奉先寺系唐高宗时所建。咸亨三年(672年)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落成。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大龛面宽约36米,进深约41米,主要造像9尊,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两侧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左右对称侍立。本尊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它是龙门石窟所有龛窟之中规模最大的造像。
卢舍那大佛结跏趺坐,着通肩式大衣(衣服是外来样式),两手已残损,头顶发髻厚大,作波状纹(外来样式中的“犍陀罗式”),脸型略呈扁圆,面相丰满端庄,仪表堂堂,微微俯视的眼睛,略略上扬的长眉,和稍稍翘起的嘴角,含蓄微笑,体现出雍容典雅和圣洁慈祥的风度。巨大的佛像,庄严慈祥,气宇宏大。相比之下,云冈20窟北魏大佛充满阳刚之气。奉先寺唐代大佛同样雄伟庄严,却又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它那笑而不露的嘴角和慈祥的目光,令观者“畏而不惧”,所以有的论者说,宛若一位智慧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或者说包容着一种“阴柔之美”。既有沉雄大度(阳刚之美),又交织着温和慈祥的“女性美”,有人甚至把大佛的面容与《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武则天的形貌——“方额广颐”作了比较,认为是颇为吻合的。
奉先寺大佛作为中国石窟寺中艺术水准非常高的巨大石雕像,其内涵十分丰富,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细腻,在民族化这一点上,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顶峰时期,唐代雕塑的一个时代特征就是“刚柔并济”,唐文化既吸收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民族的刚健、粗犷的生命力量,又同时吸收了南朝文化的精致、细腻、华美的自然灵气,因此,唐代雕塑是雄浑中又兼有灵巧,粗犷中有妩媚,豪放中有细腻,凝重中有轻盈,在奉先寺大佛的艺术处理手法上,就交织着浑厚的气势,充沛的力量和细腻的内心世界。确实,艺术技巧的高度成熟,至此,已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一切是那样和谐和完美。时代再往后,从晚唐开始,艺术水准总体上就开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