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一湖碧水梦 一岭翠绿园

每年夏季高温天,巢湖蓝藻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细心者发现,2021年夏天过去了,似乎还没有闻到臭味。

蓝藻暴发诱因很多,但这种“似乎”的背后,与安徽合肥正纵深推进的巢湖综合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据显示,目前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2020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然而,想要“一湖碧水”,还需愚公移山,久久为功!

当前,安徽合肥全力投入做好“水文章”,驰而不息,倾力治水,不断擦亮巢湖这张合肥的最美“名片”。

图为巢湖风光。李远波 摄

合力治水 愚公移山

从空中俯瞰,巢湖形似一个两角菱,八百里湖面波光粼粼,犹如一颗璀璨宝石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人们在这里择水而居,有文献资料记载,在远古时期,有巢氏带领人类在此构木为巢,开启巢居文明。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开展,巢湖逐步演变为半封闭型湖泊,逐步出现了“环境容量缩小、环湖湿地消失、自净能力下降”等环境问题。

湖区水质下降、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数量下降,每年夏天一阵阵刺鼻臭味……无不在提醒人们,巢湖“病了”。

“小时候,巢湖水中可以摸到泥鳅,到我中年的时候,巢湖水已经不能用来浇田了,我们要到上游去挑水。”安徽合肥烟墩街道的一位老居民这样告诉记者。

上世纪末,巢湖被列为全国水污染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

在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看来,巢湖“病了”,“病情”还十分棘手和复杂。

“国家重点治理的太湖、巢湖、滇池三大湖中,太湖地处南方疏水网地区,水多、水滞、水脏问题突出;滇池是高原湖泊,面临水少、水滞、水脏难题;巢湖则水多、水少、水滞、水脏兼而有之。”朱青说。

由于巢湖水域一度跨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流域内还分布六安、芜湖、安庆等市县,且治理巢湖又涉及水利、环保、城建、农业等多个部门,这种“九龙治水”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造成治理和保护难度加大。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

巢湖治理从“九龙治水”向“合力治水”转变,以“愚公移山”和“包公铁腕”的精神,久久为功,全力治污!

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拉开序幕。

图为巢湖风光。李远波 摄

控源截污 “四源”同治

秋天已来,暑气渐消。在安徽合肥黄麓镇烔中路以北的一片建设现场上,依然是一派如火如荼的施工景象:焊接、吊装、物资运输、土建等施工井然有序,项目规模已见雏形。

这是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EPCO项目,总投资2.6亿元,自2021年5月份开工,整个项目计划2022年3月建成使用,将成为巢湖半岛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巢湖半岛区域污水将被一网打尽。

像这样的污水处理厂,如今在巢湖流域周边,大大小小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星罗棋布。

吴昌玉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严店乡油坊村污水处理站的养护工人,在他每天的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证污水处理站的正常运行。

“油坊村污水处理站虽然规模不大,但处理污水的能力很强,村民的厨房、洗涤以及厕所污水,都将在这里进行处理。”吴昌玉说,该站采用MBR微动力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质能够达到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环境的提升,源头污染治理是一个“牛鼻子”,能让巢湖生态得到喘息之机。

安徽省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合肥市已建成65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46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以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为目标,组织开展环湖42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治理和农村污水治理专项整治行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从2019年初的36%提高至2020年底的91%。

每一个数字增长的背后,都折射出安徽合肥治理巢湖的坚定步伐。

翻看安徽合肥的巢湖综合治理历程,从2011年10月,二十埠河上游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先期投入4600万元对水体进行全面“净化”;到2012年3月,《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对恶意排污企业仍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再到2021年3月,合肥市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巢湖综合治理三大工程实施方案》,不难发现,“治污”是巢湖治理的重中之重。

图为巢湖风光。李远波 摄

治河护河 “智水”助力

每日清晨,南淝河河道保洁员袁英耿会乘坐着一艘小艇,手持一长杆网兜,来回在河面清理树叶、水草和矿泉水瓶等漂浮物和垃圾。在南淝河沿线每一段,都有一位像袁英耿这样的河道保洁员。

严寒酷暑,四里河河长刘艳艳,负责河段从老淮北路到北一环路桥,全长2公里,涉及5个排口。刘艳艳是四里河街道银河湾社区居委会主任,自担任河长以来,不管工作有多忙,每月除完成巡河任务外,还会利用闲时到河道看看,查看河水情况、水面是否有杂物、岸边是否有垃圾……

无论是在河面上的每一次划行,还是在路面上的每一步行走,这些看似枯燥又辛苦的日复一日,背后都代表着安徽合肥治河的坚定目标——为了清水入湖。

巢湖水系密度较大,纵横交错,有大小河流共39条,呈放射状直接或间接汇入巢湖。让每一条入湖河流都变清澈,安徽合肥在不懈努力。

在碧水攻坚战中,安徽合肥在全面控源截污的同时,攻坚城市河流水体污染治理,从“母亲河”南淝河到“清水河”白石天河,围绕水环境问题整治打响的“当头炮”,使得水环境质量不断好转。

安徽省合肥市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坚持党政同责,由市委书记任省级巢湖总湖长、负总责。

2020年6月,安徽合肥正式开启了“河湖长+排长+民间河长+警长+检察长”五长联动的河湖治理模式。同年9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合肥市第1号总河长令”,以水质目标为问题导向,开展市级河流河长制专项调度工作。

与此同时,安徽省合肥市对涉水的违法排污零容忍,从2018年以来整治“散乱污”企业2109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6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推动“治水”向“智水”转变,织造了一张覆盖主要入巢河流的预警监控网。

正是这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意义:国考断面达标比例由2012年的27.3%提高到100%,根据生态环境部反馈数据,2021年1月至7月,出入湖主要河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水质类别分别为Ⅴ类、Ⅲ类、Ⅳ类。

生态修复 山水工程

站在十八联圩前,放眼望去是满目的绿色,水田与绿地连成一片,鸟儿在郁郁葱葱的植被中飞跳,呈现出一幅湿地生态美图。

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项目位于巢湖北岸,它既是生态湿地蓄洪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修复场所和水质净化系统,其中一期已建成,二期在建,三期纳入了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即将开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李家政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巢湖的“肾”。

“待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净化入巢湖污染水量近3亿立方米,氨氮和总磷消减率可达30%以上。”李家政介绍,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将发挥湿地对水体的过滤净化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为巢湖乃至长江减负。

图为十八联圩。李远波 摄

大河大湖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安徽合肥将巢湖流域作为一个整体,从“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转变、从“污染防治”向“生态修复”转变,统筹水陆、城乡、江湖、河湖,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推进巢湖综合治理。

“我们面对巢湖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朱青说,必须坚持系统、综合和长远治理,久久为功、步步为营。

如何检测巢湖治理效果好不好?

“不仅是让人高兴,还必须是让鸟儿鱼儿都高兴。不仅是水质达标,水里还需要有鱼有草。”

在朱青看来,治理巢湖还有着更深一层意义——巢湖是长江水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巢湖治理成效关系着长江生态安全。

如今,这种“一体化”的综合治理已显成效,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2020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巢湖蓝藻水华有所缓解,2021年4月至7月底,水华发生次数同比减少14次,总面积减少4/5。

值得一提的是,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建成8个,再现了百鸟齐飞、鱼跃人欢的美丽景象。

2021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

“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安徽省合肥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环巢湖十大湿地为抓手,实施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推进内湖生态一体化治理,努力实现城湖共生和人水和谐,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合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