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紧紧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这条主线,明确工作思路,实现了入口社区建设与经济民生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建设入口社区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功能完善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本底,遵循自然、社会、人口发展规律,高起点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建设规划》,将入口社区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共规划项目67个。
宝兴县加快构建“两区两廊,一极多点”总体格局,持续打造灵关石城、熊猫古城、蜂桶寨邓池沟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遗产较为丰富的旅游景区,使其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访客接待的主体和集散节点,示范引领带动宝兴县社区协调发展。目前,除了规划投资24亿元的入口社区项目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十四五”规划外,规划投资34亿元的熊猫老家入口社区项目也已被纳入四川省重点项目。毗邻国、省干道的入口社区绿化、彩化工程已全面完成,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严控准入清单,开辟生态路径
宝兴县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严格限制负面清单产业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先后关闭矿点75座,取消拟开发电源点20处。
宝兴县积极扶持、引导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绿色产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目前,宝兴县已成功打造省级产业园区2个,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入口社区农家乐的数量达到500个,成功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牦牛)示范基地”“全国有机产品示范县”,注册“宝兴川牛膝”“宝兴蜂蜜”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为“四川旅游强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设置公益岗位,助推社区共治
宝兴县创新建立“管护总站—中心管护站—基层管护站(点)”三级管理体系,设立中心管护站3个、基层管护站(点)37个,安置原住居民从事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科学设置生态管护类岗位、社会服务岗位1300余个。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以来,宝兴县共向生态管护和社会服务公益性岗位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向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营造林等生态工程投入资金1.7亿元,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解决原住居民生活、就业等问题,变“伐木工”为“护林员”,变“生产者”为“保护者”,切实推动国家公园共建共享共管,践行“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
创新补偿机制,统筹保护发展
随着宝兴县生物多样性环境持续向好,藏酋猴、野猪、黑熊等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出现“兽进人退”的现象。对此,宝兴县积极探索野生动物肇事理赔市场化运作,以“政府统一投保+保险公司核实理赔+农民获权益保障”模式,成为四川省首批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致害保险补偿试点县。
同时,宝兴县建立健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资源环境联合执法机制,敢于向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亮剑”,形成打击一个、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生态保护有力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