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2.36亿人——
城镇化率提高 教育如何应对
本报记者 焦以璇
■从人口普查数据变化新趋势看教育发展之三
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给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面对澎湃而来的城镇化浪潮,教育该如何发力?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纳瑟姆曲线,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镇化阶段,直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志辉预计,我国城镇化率在“十四五”时期将达到70%左右,未来还会有1亿左右的人口进入城镇,“这无疑给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邬志辉表示,近年来,随着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的现象日益突出。城镇学校不同程度面临学位紧张、大班额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城镇学位供给迫在眉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霓认为,教育规划应该与城镇化进程同步,要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确保相对充足的教育用地,逐步消除城镇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建议,教育资源要向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倾斜,补齐落后地区城镇教育短板,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长期从事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研究的吴霓表示,近年来,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各地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普遍建立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但是,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
吴霓表示,由于政策的推进还需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可以把职业教育作为推进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的重要突破口,打造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为随迁子女升学开辟一条通道,同时创造条件逐步放开普通高考。
在城镇义务教育提质扩容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办好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提供人才支撑、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邬志辉表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坚持系统思维,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近年来,“因教流动”的现象日益普遍。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动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动机,转变为现在的多样化动机,让子女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去年,邬志辉及其团队对全国12个省份的调查显示,48.6%的家长因为农村教育质量差选择让子女去城镇就读;与此同时,54.6%的家长表示如果城乡教育质量一样好,会选择让孩子回到乡村就读。
“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正发挥着人口拉动和集聚作用,把乡村教育办好,避免农村家庭盲目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就读,才能稳定乡村生源。”邬志辉说。
如何补齐“农村弱”的短板、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邬志辉认为,要重点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助于解决边远地区学龄儿童上学远的问题。
“乡村教育有独特的内涵,不能走和城市教育一样的路子。”邬志辉建议,乡村教育要立足乡土文化和自然属性,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乡村的认同感。
吴霓则建议,大力提高乡村师资水平,通过进一步夯实和扩大省域内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设立乡村学校教师专项招聘计划等,多渠道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