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40年构筑大熊猫保护防线

在中国,有三个中央直管的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即四川卧龙、陕西佛坪及甘肃白水江。

记者一路南行进入碧口,来到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碧口保护站。在保护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万年详细介绍了保护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国宝”大熊猫工作的几个阶段。

保护区内的大熊猫

大熊猫保护机构应“急”而生

20世纪70年代初,几乎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一半面积的岷山山系,森林消失,野生动物栖息地大面积减少,加上1976年发生的两次7级以上地震以及之后岷山地区竹子大面积开花的灾情,使得大熊猫遭受了灭顶之灾。

国家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岷山地区大熊猫分布集中的四川省平武、青川、北川、九寨沟、松潘和甘肃省的文县,受灾面积525平方公里,发现大熊猫尸体92具,其中文县就有34具。

为此,1976年11月,文县成立了保护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从野外救回病饿大熊猫12只。同时,甘肃省农林局牵头,将筹建自然保护区的事宜提上了日程。

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1978年5月,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在1963年划定的让水河金丝猴保护区的基础上诞生了。这一年,我国建立了十几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大多数是为拯救大熊猫而建立的。这是国家为防止大熊猫种群灭绝作出的战略性举措。

随后,从1978年5月到1982年3月,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主要开展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保护区界限“林业三定”等工作,成为全国保护界线清晰、无林权争议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此期间,保护区确定了管理模式,实行部、省、地三级管理,机构名称为林业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建设了保护站,成立了森林公安局,建立了县、局、乡护林联防组织,组建了地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同时,开展了大熊猫抢救与驯养繁殖工作。

拯救“国宝”大熊猫

虽然保护机构完成了初步建设,但大熊猫的数量依然呈下降趋势。1983年,白马河、丹堡河区域大熊猫主食箭竹开花枯死面积达1127公顷,四川和甘肃的所有大熊猫产区均受到灾情影响,大熊猫面临绝种危机。

为此,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组建了106人的救灾队伍,分为两组,分赴白马河、丹堡河站辖区,建立白马河园草坡、丹堡河邵家梁灾情观测点,将仅有的10名专业技术干部固定在观测点,开始了拯救大熊猫的“持久战”。三年中,保护区的职工不辞辛劳,风餐露宿,全身心投入工作,成功救治了12只大熊猫。

刘万年介绍,从1992年到2008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一方面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区基础资料的完善工作,一方面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林政管护当中。“尤其是1992年到2000年间,毁林开荒、烧火地、种党参、砍木头倒卖、林缘村社狩猎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然而,即使是在十分困难的时期,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也没有放松对违法行为的打击。“1997年1月,保护区破获了倒卖4张大熊猫皮的案件,成为全国侦破大熊猫皮倒卖案件的典范。”刘万年说。

2004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查清了区内动植物、水文、气象等各类资源状况,为保护区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3年3月,灾难再度降临保护区,让水河流域渭儿沟、胡顺沟、黑阴沟、庙石沟的大熊猫主要食物缺苞箭竹大面积死亡,全区一半数量的大熊猫生存受到威胁,其中有14只大熊猫生活在重灾区。管理局迅速组建了抢救、医疗、后勤保障队伍,开展了建局以来第二次拯救大熊猫的行动。

正在这时,让水河流域出现了一阵淘金狂潮。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人马一分为二,一部分拯救大熊猫,一部分查堵淘金行为。“一年之中,我们至少组织了三次以上大的行动,小的行动也接连不断,但非法淘金的行为总是死灰复燃。”当时有报道写道:“30多公里的河道上竟有270多金坑子,上万人在这里折腾,摆摊的、卖饭的,干什么的都有,白天机声隆隆,夜里灯火通明,本来应该十分宁静的自然保护区,变成了嘈杂闹市。”最后,在林业部的督办以及舆论的监督下,1998年5月20日,让水河谷终于平静下来。

多年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取得了不少成绩。1993年9月,保护区与四川成都动物园合作,成功繁育大熊猫“健健”;1996年,保护区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并出版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1998年,保护区完成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显示全区森林覆被率达82.7%,比建局初增长了8.8个百分点;2001年,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2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保护区正式实施;2003年,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在保护区落地,白水江动植物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07年,保护区面积调整为现在的18.3万公顷;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到2011年期间,除开展保护工作外,保护区还开展了“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成了对在地震受损的基础设施的修复与重建工作。

保护区管护员在山坡上艰辛跋涉

熊猫家园渐趋安全

纵观白水江地区大熊猫数量变化曲线,会发现曲线先呈锐减趋势,然后趋于平缓,如今已呈缓慢上升趋势。

1974年至1987年之间,短短13年,大熊猫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数量锐减的原因,刘万年分析认为,除大熊猫本身的内因外,外在的因素包括竹子开花、人为捕杀等。

近年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与监测工作。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社区节能示范工程的实施,结合当地政府脱贫攻坚的工作,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天然林保护实施办法,探索社区共管机制,目前已经形成集体林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分配到村、资金监管到站的工作模式,采取专业管护与全民日常管护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提升了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质量,为大熊猫提供了更为安全、舒适的生存空间。

据了解,为保护好这片“国宝”的绿色家园,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实行了专业管护与全民日常管护相结合保护模式,成立了村民护林队。村民护林队除了完成保护区管理局安排的工作外,一有时间就会自发到保护区进行巡护监测、森林防火等工作。刘万年介绍,除了人工巡护外,保护区还安装了红外相机进行野外监测,每个季度都会拍摄到大量大熊猫、羚牛、林麝、金猫、青鼬等数十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清晰照片和视频。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起步于2003年,随着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巡护监测管理制度、巡护监测评价办法、巡护监测专项奖励等制度和办法不断得到完善,GPS、GIS、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逐步投入使用,为大熊猫保护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