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枣阳,149万亩小麦抽穗扬花,长势旺盛。
作为产粮大市,枣阳粮食种植面积超300万亩,总产126万余吨,跃居全省第二位。
以农为先,端牢“饭碗”,枣阳在“旱包子”上精耕细作,年产粮食可供湖北人吃上3个月。
狠抓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抬高县域发展底盘。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290亿元。
筑牢农业农村底盘,枣阳连续5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同类县市前列,连续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榜单。
前不久举行的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议上,枣阳作交流发言。此后,襄阳市委赋予枣阳重任: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
这一目标,是压力,是动力,更是机遇。枣阳市委书记孟艳清表示,要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中找准定位,对标浙江、江苏发达地区百强县市,奋力争先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这160亩‘望天丘’,以前引不来水,种子种下去就是‘望天收’。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了高产良田。两季种下来,每亩收2000斤粮食不成问题,还搞起了稻虾共作。”丰收在望,太平镇湖河村种植户杨宏斌乐得合不拢嘴。杨宏斌的好收成,得益于“十三五”期间,枣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7个,总投资14亿元,新建补建高标准农田78万亩,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解决“旱包子”问题,提高粮食产能。
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需要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公共财政投入。2017年开始,该市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先后与北大、武大、华中科大等100余所高校建立农技研习基地,推广绿色高产种养模式。今年,市财政拿出300万元,补贴5.1万亩小麦无人机防治,帮助老百姓免费打药,目标就是把产量提高5%。
“我们新上的专业版生产线通过对面粉的不同精度、不同蛋白质含量来进行配粉,生产出来的饺子粉、面包粉、面条粉、蛋糕粉品质更优,附加值更高,价值比普通面粉高出20%~30%。”中兴绿色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佳介绍,这个日处理小麦600吨专用粉自动化生产项目投产,填补了湖北小麦专用粉生产空白。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全国小麦粉加工50强企业。以三杰粮油为主体成立的枣阳市小麦产业联盟协会,每年与农户、粮食经济人、村集体签订优质小麦订单种植收购合同,订单面积20万多亩,农户亩均增收50多元。
围绕畜禽养殖,枣阳向生物科技进军。引进襄阳维恩生物科技公司,从猪血、鸡血中提取高附加值的生物蛋白、食品材料和医药中间体等,其中抗癌药物重要原料卟啉铁的提纯度达99%,实现进口替代,公司每天可消化屠宰场4万头猪的猪血。总经理张成介绍,公司正研发卟啉二钠加工工艺,打造全国最大的食品级蛋白补充剂、蛋白胨、卟啉铁生产基地。
如今,枣阳规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7家,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成长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培育国家级放心粮油品牌5个、“两品一标”产品64个,农业产业“有中生优”能力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链条越拉越长,价值链大幅提升。
县域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只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大发展,县域经济才会繁荣。去年,枣阳统筹20亿元实施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三年行动,已建成美丽乡村329个、绿色乡村80个,捧回“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招牌,为全域旅游和乡村游发展打牢基础。今年初,以市委1号文件下发“枣阳市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的意见”,任务到单位、到人头,向“农业强市”目标迈进。
枣阳市市长武义泉表示,将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打造“一镇一业、一镇一品”;抢抓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试点机遇,壮大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村集体、农户共建共享,全力冲刺地区生产总值千亿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