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这里不仅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还发掘出九连墩战国楚墓。如今,这座古城不断挖掘科技创新潜力,新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2020年,枣阳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同比增长173%;入库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同比增长190%。今年1月,枣阳市入选湖北省“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建设主题创新型县,位于11个参评县(市、区)的首位。
小小传感器 撬动大市场
走进枣阳市米朗科技公司,各类生产如火如荼。公司拥有28项国家专利,产品涉及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倾角传感器等方面,每年向国内外提供近20万件优质的传感器系列产品。
枣阳市米朗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王东方:“我们公司生产的零级数显轨距尺,主要用于高速铁路轨距和超高的测量,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的位移传感器和高精度的倾角传感器,能够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米朗公司是2000年在深圳创立,之前是做工控电脑,一次展销会上,公司董事长任志胜接触到了传感器,小小零部件所蕴藏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让任志胜叹为观止。
枣阳市米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胜:“我这个工控电脑那么复杂,才卖了六千多块钱,而这三只传感器差不多就要一万多块钱,它是进口的,所以我们当初就想,做这个传感器比做这个工控电脑有前途。”
方向有了,米朗公司开始转型研发传感器,可当时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垄断,基础设备也只有德国和日本才有。经过两年的艰难摸索,公司终于研发出了碳膜式直线位移传感器,价格比国外的要低,可销路却不如人意。
枣阳市米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胜:“当时做的产品,很多功能上面和技术品质上面与国外的确有很多差别。”
是走低端路线?还是继续向“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任志胜想到那次展销会上,国外传感器“傲视群雄”的情景,最终下定决心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完善现有产品,并从2006年开始向更高端的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进军。
枣阳市米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胜:“国内很多厂家慢慢开始选用我们的产品了,他们才感觉到,我们的产品不比国外差,很多方面已经超越进口的产品了。”
如今,米朗公司生产的直线位移传感器市场占有率亚洲第一,强大的攻势逼迫国外品牌不得不开始让利。2019年,米朗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工业强基工程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公司的几款拳头产品,从电路设计到程序控制,完全自主研发,彻底打破了国外传感器的垄断地位。
枣阳市米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毕继爽:“已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并且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定制。”
今年1月7日,枣阳市与米朗公司签订投资2亿元的核心传感器生产项目,投产后,米朗在深圳的传感器产能将全部转到枣阳。届时,枣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传感器生产基地。
瞄准大目标 科研创新高
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公司年产有机硅2万吨,产能国内第一,并且还占据了全国90%的市场份额。就在2020年,公司研发的航空航天耐高温涂料,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开柱:“耐(高)温度从300度,现在上升到1000度,现在的产品主要用在航天航空、电子仪表、化工、汽车、高铁、地铁等行业。”
隆胜四海从1995年创立之初就致力于科技创新,当时,有机硅材料的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只能高价买国外配方,靠生产加工赚取辛苦钱,利润微薄,还处处受人限制。隆胜四海决心冲破技术枷锁,在发展的同时,公司瞄准了有机硅行业技术的最高端——航空航天的耐高温涂料,开启了研发的漫漫长路。
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邵玲:“当时航天上用的耐高温涂料主要是国外的产品,经过将近10年左右,我们在2014年前后,第一代产品研发成功,价格方面与国外的产品相比要低10%左右。”
价格虽便宜,可性能相比国外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此时,隆胜四海的产品已经可以向下覆盖很多领域,为公司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可公司并未止步于此,反而加大了对最后核心技术关口的研发力度。
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开柱:“要想解决这个‘卡脖子’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我们自己科技的力量来解决我们有机硅补短板的问题。”
又是6年的艰难探索,终于,在2020年,公司研发的新型耐高温涂料,性能与国外一致,价格又再降了20%。产品一出,国外的有机硅应声跌价,并被逐渐挤出中国市场。
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开柱:“技术人员占厂里职工人数是30%,我们的研发费用在800万左右(每年),所以这样一来,使我们公司能够在有机硅这个行业走向世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如今,隆胜四海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科技“小巨人”企业。公司先后申报70项专利,已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公司的有机硅系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稳坐头把交椅,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达到了30%。现在,他们又有了新的研发目标。
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邵玲:“目前我们主要往水性和无溶剂型硅树脂这一块发展,目前这两款产品的关键技术还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里,一旦我们突破,就可以迫使国外公司降价,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占领国内市场。”
产学研合力 科创引增长
湖北创力药业的前身是枣阳市制药公司,2005年改制时,这家企业只能生产诺氟沙星胶囊等普通药品,利润微薄,艰难苦撑。为了摆脱发展困境,公司决定走高端药品路线,奈何自身研发实力不足,于是,公司把目光转向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湖北创力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华:“只要跟专家能够互动的话,(对于)研发这一块,基本上应该是一个捷径,浙江同济医科大学、还有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等等一些学校,有他们的技术支持,对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有好处),我们自己的信心也相对强一点。”
很快,在当地政府的牵线下,创力药业与上海一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始研发抗癌特效药,2010年,创力药业生产的消癌平片投放市场,当年产值就突破1000万元。尝到甜头的谢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研发抗癌新药——香菇多糖胶囊。
湖北创力药业有限公司副总袁雪:“我们的香菇多糖胶囊,主要是用于肿瘤的放化疗的一个辅助用药,目前我们是销往全国的各大三甲医院,同类型的香菇多糖产品,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应该是在60%。”
同样注重产学研合力的还有三三电气有限公司,在2005年成立之时,公司就与各大专院校深度合作,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公司生产的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和氧化锌避雷器牢牢占据国内市场,同时还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压敏电阻片生产基地。
襄阳市三三电气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翟毅:“我们公司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每年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先后和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展开产学研合作,累计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项。”
三三电气自2009年至今连续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产品也被认定为湖北名牌产品。公司通过研发高新技术产品拓展市场,国内客户遍布25个省市地区。
襄阳市三三电气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翟毅:“通过创新引领,将产品出口到美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十多个国家的四十多家客户。”
科技创新是工业经济的“第一动力”。2020年,枣阳市依托企业创新主体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制造产业“迈上新高端”、新兴产业“新树长强枝”,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引进先进技术100余项、高技能人才800多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近240亿元。
襄阳枣阳市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晓国:“兑现各级技改奖励2000多万元,实现工业投资135亿元、技改投入40亿元,获批省、襄阳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