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0小时,初中生应达9小时,高中生应达8小时。同时,还提到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睡得少”,必须重视了。在我的印象中,专门为中小学生睡眠下发通知还是第一次,可见教育主管部门为此操碎了心。的确,中小学生“睡得少”是一个令人心痛现实。多年以前,笔者每天早上六点多送孩子上学时,发现在马路上除了环卫工人,就是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这些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问题依然没有彻底改观。一份权威资料显示,有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不达标。因此,有人形容中小学生是“特困人群”。长期没睡够,上课又辛苦,处于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对他们身心健康的损害可想而知。“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所以,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睡得了”,只是第一步。要让中小学生睡足,就要对症下药,找出侵夺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的罪魁祸首。粗略梳理,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学业负担太重,二是课外补习太多,三是玩手机、打游戏时间太长。这三个原因中,有的与学校有关,有的与家庭、社会有关。学校方面还好一些,教育部门可以出手管理,比如说规定上学放学时间、作业总量等。至于家长和社会方面,治理难度就太大了。从过往各种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家长反而成为最大的阻力源,学校为学生们减的负担,往往都是家长们偷偷给加回去的,譬如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所以,落实中小学生“睡眠令”需要全社会支持,尤其是家长。
“睡得好”,才是真的好。如果说让中小学生“睡得了”是一个目标,那么,“睡得好”就是一个梦想。何时人才选拔机制、考试评价方式、教育教学体系、竞争激烈程度等有了显著改变,压缩中小学生学习时间,延长他们的睡眠时间,才能真正落实见效。要是明天要交的作业还没完成、要考的内容还没复习好,就算肉身躺在床上,思想也会梦游的。中小学生“睡得少”“睡不好”乃一果多因,是各种社会问题在中小学生身上集中投射,一份通知难以釜底抽薪。
“睡眠令”之重要意义在于,彰显理念、唤醒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只有从教育的全生态、全链条进行治理,且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还广大中小学生一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