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整顿!是时候让竞赛与升学“分家”了

央视网消息: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奥赛”们“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不少家长急于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不能理性做出选择,涌入培训机构加入“提分”竞标赛。校外培训机构也借此开始贩卖焦虑,甚至投机取巧,最终导致“累了孩子富了培训机构”。

有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全国市场规模约为670亿元,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达到约1300亿元。

此前,教育部公布2020至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名单中共包含35项赛事。为治理各类违规竞赛活动,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2018年,教育部出台《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管理办法》,特别强调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并明确未在清单上的所谓全国性竞赛,均为违规竞赛。

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却仍存在大量校外培训机构打着考试“加分”的幌子吸引家长报名。

近日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参加了一项“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有多个“渠道商”向家长们承诺,只要花一万元左右就可以买到该比赛北京市赛区的一、二等奖,从而帮助学生们“小升初”加分。

而实际上真正获得教育部审核批准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其名称为: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官方介绍该比赛只面向高中生(包括职高、中专等),并不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初中生。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官方证书样例)

即便赛事官网给出了明确指向,但类似的“竞赛”仍在堂而皇之举办,有媒体表示近来又推出包括编程、英语、数学等在内的更多以“叶圣陶”命名的赛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针对此类现象,教育部近期频频出手整顿校外培训。3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在新闻发布会表示,当前既要减轻学校的作业负担,更要注意减轻校外的培训负担。并明确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把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以及社会竞赛工作成效也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也就是推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实行双向减负。

3月31日,吕玉刚再次强调:“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

除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问题,艺术培训机构同样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将兴趣特长的艺术学习和“考级”捆绑,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

暂停(p)当前时间 0:06/时长 0:33 高清画质静音(m)全屏(f)加载完毕: 100.00%画中画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总台记者在北京、江苏、云南等地进行了实地探访,很多艺术培训机构都出现名额紧俏的情况,不少招生人员都把“考级为升学带来便利”作为营销话术。

记者发现,教育部明确不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艺术类考级,在一些大学的高水平艺术团招生中,业余艺术考级证书也只是作为参考条件之一,并不能直接加分。但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还是把考级和升学加分作为噱头,一些机构的网站上“考级加分”的字样被标注在显眼的位置。

吕玉刚表示,对校外培训机构将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此外他也提醒广大家长:“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培训,不给孩子过多施加压力,科学、适度地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