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这栋历史悠久的小楼,承载着一段红色记忆

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上海复旦大学玖园(复旦大学第九宿舍的雅称)内的陈望道旧居(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就是他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也是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不妨一起来了解和感受一下,这栋建筑的故事与温度。

复旦大学最悠久的历史建筑之一

陈望道旧居详细的建造年代现在已不可考。整体上看,老房子坐北朝南,砖混结构,二层至三层呈阶梯状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东南角呈二层圆柱形,顶覆绿色筒瓦。建筑装饰黑色钢窗,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有现代主义建筑特征,同时又有非常明显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现是复旦大学最悠久的历史建筑之一。

红圈处为陈望道旧居。

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之后,复旦大学的建筑有两类:第一类是现在复旦大学的核心区内新建的教学和宿舍建筑;第二类来自于新规划的土地上的建筑,这些土地上原本有一些建筑遗留,这其中就包括了陈望道旧居。陈望道旧居位于复旦大学第九宿舍内,这是复旦大学在邯郸路以南最早建设的职工宿舍之一。

一楼两用,校长住所里成立“研究室”

据说,当年为了给身为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安排住处,学校也费了一番周折。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望道旧居还只是孤零零的一幢房子,周围一圈筑有围墙,围墙外是连片的农田。

这幢房子的面积为300多平方米,复旦大学将学校的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迁至建筑一楼。这个研究室后来改为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语言研究中心。

于是,这幢房子变成了既是陈望道生活及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研究室同仁们日常学习、工作的地方。

“三原”理念,旧居焕发新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望道旧居外立面粉刷、墙体及内部装饰都因年久失修而遭到损坏,部分墙体上长出了树木,木梁、楼板、钢窗也被风化腐蚀……

为了不让这座老建筑在这里继续“孤独”下去,复旦大学启动了陈望道旧居的修缮工作,邀请专家召开多场调研会,甚至请到了远在外地的老邻居回忆细节,修缮方案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建筑原真、环境原味、生活原貌”的共识理念,并以此来指导修缮工作。修缮人员全面勘察了建筑,对比陈望道居住时的历史照片,还找出了很多当时使用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家具,根据原貌进行改造。就这样,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修缮,一个空间接着一个空间地还原,最终不仅整幢建筑修旧如旧,就连树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楼周边环境细节,也都按照原来的样子予以复原,重新焕发了建筑本身的活力。

经过修缮人员的努力,陈望道旧居焕然一新,其内部空间也得到充分利用,于2018年5月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对外开放。

陈望道旧居于2011年被列为上海市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经成为复旦大学、上海乃至全国的党史教育基地,向后来人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景点打卡处

1.建筑全景

陈望道旧居古朴别致,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

2.“真理的味道”雕塑

雕塑静静伫立,似乎在向参观者讲述“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告诫大家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3.旧居二层主题展览

陈望道旧居二层集中布置了主题为“千秋巨笔·一代宗师”的展览,这里复原了陈望道的书房等房间布局,主要介绍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并展示部分名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