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已经实现脱贫致富的今天,进入十八洞村依然可以称得上是跋山涉水。
我听说它如同隐藏在武陵山脉里的一朵苗家女儿花,因十八溶洞相连而得名,风景秀美、民风淳朴,情歌飘过锦山绣水;我听说那是一个国家级贫困村,祖祖辈辈进村出村是只能靠双脚的;我听说这里曾经有一首歌唱道:“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我知道这个村寨以信仰凤凰为图腾,但数千年里凤凰没有使她们浴火重生,苦难和贫穷依然是村民们生活的常态。
直到那一年,总书记来到这里,拉着村子里人们的手,坐在长凳上拉上了家常。总书记首次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这里被称为“中国精准扶贫的发源地”。
我知道这里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我带着记事本走进了这个叫做“十八洞村”苗家寨子,希望探访那些故事,让自己的心灵脱胎换骨……
进村的时候,我遇见一位老奶奶放羊回来,她冲我笑笑,说了一句话我听不懂,反复交流了半天才知道奶奶说的是:你到我们村来参观啊?那你去看看吧!老人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村外远远地就能听到打苗鼓的鼓点声。进村的路已经通了,路边石壁上的凿痕清晰可辨,如同黝黑的脊梁,照见一个群体曾经气势如虹的壮举。我来到大嫂家的时候,她正从茶园回来。大嫂说,对口帮扶后,她家的茶叶销路已经不愁了……
十八洞村如同一位百岁老人,青筋暴起显示着岁月的沧桑。清一色的木板房依山而上、绕山而建,高低之间宛如凤凰优美的身姿。走进大嫂的家,映入眼帘的是敞亮的堂屋,散发着桐油清香的木板墙上贴着几个烫金的大红喜字和喜庆的婚联——“清明盛世迎佳丽 恩爱夫妻共韶华”,显然是儿子刚结婚。大嫂笑说,如不是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家里致富和儿子娶回能干的媳妇只能是梦里的事儿!大嫂的笑灿烂而生动。
在村里,我见到了那条刻着许多故事的长凳,人们叫它“连心凳”。在这里总书记说,要实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方略。从此,这一道光,划过整个中国历史的天空,指导了全国的扶贫攻坚战役。长凳无声,见证了一段披肝沥胆、上下同心、不负人民的奋斗历程……
入夜,这个热闹的接待了八方游客的寨子逐渐安静了下来。繁星照耀,我依然站在大嫂家的门外。眼前的苗寨灯火蜿蜒向前,连接着远方的星光。渐行渐远的光焰仿佛一种指引,让这个精准扶贫的摇篮,此刻看上去幸福又安详。
几天后,我回到了自己的课堂。我依旧时常回忆起十八洞村。这片美丽的土地真正的凤凰涅槃了,她的奋斗历程昭示着我们,什么是道路自信,什么是与人民生死相依,什么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想,我知道了怎样去告诉我的学生,什么是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都会懂得,星光不负赶路人……
(作者:张向红,中学教师,中共党员,青年文学作者。作品散见于《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国教师报》、散文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