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阅7:30】《黄河大合唱》词作者,是咱襄阳人!

吴骏,襄阳广播电视台《襄阳新闻》、《来说天气》主播。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词作者是光未然,襄阳人。

张光年,笔名光未然。1913年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一个钱庄职员的家庭。青少年时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入学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从三十年代起在武汉开始从事进步戏剧和新文学活动。著名诗歌作品有《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其它重要著作有《张光年文集》,《骈体语译文心雕龙》,长诗《屈原》等。1936年张光年到上海,结识了作曲家冼星海和张曙,并开始与他们合作创作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春,张光年回到武汉,以公开的中共党员身份,参加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处长田汉)的工作,负责组建十个抗敌演剧队和一个孩子剧团。同时与冼星海等作曲家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

1938年11月1日,张光年在黄河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的圪针滩渡口东渡激流时的经历,触发他构思创作了一首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张光年在汾西县勍香镇坠马左臂骨折,被送往延安边区医院治疗。2月26日已在延安鲁艺任教的冼星海听到消息后到医院看望张光年,两人谈起了合作写大合唱作品的可能。由抗敌演剧三队队员胡志涛笔录,2月26日起,张光年在病床上连续五天口述,把原来酝酿的长诗《黄河吟》一气呵成地写成了《黄河吟》八段组诗歌词。3月11日,张光年从医院来到了延安南门的西北旅社,演剧三队专门请来了冼星海。张光年详细介绍了大合唱《黄河吟》的结构、体裁形式和八个章节:男声合唱、男声独唱、朗诵歌曲(配乐长诗朗诵)、齐唱、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作为歌声的引子,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八首歌曲之中,有一首是长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张光年一气吟诵了四百行的歌词,掌声中,冼星海站立起来,一把将歌词稿抓在手里说道:“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冼星海从3月26日起连续六天时间里,谱写大合唱《黄河吟》。3月31日大合唱《黄河吟》的全部音乐旋律创作完成。三队开始排练大合唱,冼星海经常来指导,在这期间大合唱的名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

1941年皖南事变后,张光年受周恩来委派前往缅甸,主编《新知周刊》,任缅甸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总领队。

1942年2月中旬,参加在缅甸曼德勒连续三天公演《黄河大合唱》,慰问中国远征军及当地华侨,这是《黄河大合唱》首次在海外演出。1942年,张光年回到云南,任北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

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张光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是整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一项开拓性工作,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张光年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10月离开昆明到北平。1946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1949年后到北京,张光年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名誉副主席,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

2002年1月28日16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岁。他的妻子黄叶绿在子女的陪同下,将他的骨灰撒在位于青海省循化县的黄河上游。他的衣冠与妻子一起葬在云南昆明金宝山公墓。墓碑上刻写着光未然在与黄叶绿婚礼上的题字:“不怕秋风动地来,回头定教黄叶绿。试看曙色从天降,放眼何愁光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