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日,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上花村一位农民在收获水稻。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普遍认为,中国人有能力保障好粮食安全,也有信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连年丰收,供应充足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世界粮食市场带来影响,更让人体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克服疫情、不利天气等影响,粮食产量达到13390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代表委员们表示,目前,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这说明党中央关于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左右,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解决粮食问题,难能可贵。”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说,“十三五”期间,中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做到了100%自给,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体现出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尚金锁说。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说:“稳产高产离不开种粮农民的辛勤耕耘。眼下乡亲们正积极备耕,准备再迎一个丰收年。”
保护耕地,守住红线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市委书记周铁根对这句话感触颇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等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说明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农民种粮积极性稳住了,稳定耕地面积就有了保障。”
不仅要守住“数量红线”,还要守住“质量红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注意到,目前,各地耕地资源保护不平衡,耕地资源占补平衡体制机制建设仍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耕地资源的高质量发展”。她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出台耕地资源保护法规,建立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保护、监管及相应的追究制度,同时设立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基金。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建议,中央财政应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标准和成本变化,合理保障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明确土地出让收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韩秋香建议,在四荒地、风沙地等土地上大力发展板栗、红枣、柿子等树粮产业,丰富粮食种类,改善国民膳食营养结构,“这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辟蹊径,增强中国人端稳‘中国碗’的底气。”
科技支撑,优质高产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句话讲到了要害。
“当前,在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方面,国内仍存在现代育种技术应用不足、种子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许为钢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加强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是种源研发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市长朱是西介绍,驻马店作为农业大市,在良种培育推广上做了不少工作,具有一定优势和条件。下一步驻马店将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参与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广小麦、玉米、花生等优良新品种,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勇当先锋,建设现代种业强市,为确保国家种业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认为,科学管理,减少储粮损耗,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应当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动仓储智能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海口海关关长施宗伟从加强国际合作的角度思考“藏粮于技”,他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支持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这将为中国占领种质资源和农业研究制高点、引领农业技术创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农业头部企业提供良好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