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参与公益活动、开展志愿服务能得到社会回馈服务。在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中,明确提出社区志愿者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可以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激励志愿者。目前在北京市试行开展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站点已有9家。
3月4日,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这次的志愿服务结合疫情防控,增加了社区消杀、义诊医疗、入户陪伴孤寡老人等形式,受到居民好评。和冠欣 摄
3月4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来自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北京冬奥组委及各冰上场馆的冬奥工程建设者们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家对场馆内外环境卫生进行清扫,为4月即将到来的“相约北京”冬奥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作准备。饶强 摄
时间虽不能暂停,但却能以某种方式被“储存”下来,而且在未来还能兑换自己所需要的一些服务,这就是“时间银行”。“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项目由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负责运行。自开展试点以来,北京市“时间银行”站点已有9家,分布在东城、西城、朝阳、丰台、怀柔等区,预计到2021年底,全市“时间银行”站点将达到30家左右。
时间储蓄怎么储,怎么用?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乃篪介绍,“时间银行”是基于“公益时间储蓄”理念的一个项目。志愿者通过参加为老服务,可以获得经过认证的志愿时长。志愿者可将志愿时长存入“时间银行”,积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服务或者老年餐、老年用品等。
马乃篪透露,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的“时间银行”平台目前已经搭建完毕,但是兑换规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马乃篪建议,为了保证志愿时长认定的规范性,在具体操作中,应由志愿组织发起任务,并由志愿组织、社区、街道或者主管部门进行监督,保证项目的活跃度,避免“挂名”服务。
志愿服务已成为展示首都文明风貌的亮眼名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突破443.6万人。专家认为,在推行“时间银行”等机制时,发挥好“志愿北京”大数据平台作用,使志愿者的服务、评价监管更加智能、便捷,从而保证“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
“‘时间银行’由人才库、岗位库和资源库组成,三者缺一不可。”马乃篪介绍,建设人才库,需要大量从事为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岗位库即开发志愿服务岗位,让志愿服务落实到岗位上;而“时间银行”能够可持续运转,则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撑。从长远看,只有建立一个稳固的资源库,才能将时间储蓄和积分兑换的理念转化为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时间银行’里的社会资源越多,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这项机制也才会更加稳固。”马乃篪直言,“时间银行”是一个新兴概念、新鲜事物,社会接受时间储蓄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慢慢影响、慢慢理解、慢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