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有着“北山、中湖、南长江”的独特地貌特征。依托自然禀赋,枞阳县激活林长制,在造林护林的同时,做活“林”文章,发展“林”经济,形成林长护、林中干、林间游的绿色发展路径,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林长护,护出绿色品牌
“以前是靠山吃山,现在是护山靠山。”家住三公山脚下的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村民吴三友说,现在村干部开展常态化巡山,镇里干部也会定期上山,有时还会有技术人员给山林树木“体检”。没有了滥砍偷伐,山更青,景色更美了。
2018年,枞阳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设立县级总林长2名、副总林长3名、林长26名,乡镇级林长196名,村级林长818名,聘用生态护林员615名。每块林地和湿地还对应落实了森林警察和林业技术人员,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
“林长制体系建立后,护绿管绿更有力度,增绿成效同样明显。”枞阳县林长办相关负责人说,枞阳县林地面积由“十三五”初的55.29万亩发展到如今58.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79%提升到22.67%,林木绿化率由25.53%提升到28.02%,活立木总蓄积量由199.2万立方米提升到239.3万立方米。
林中干,干出红火日子
底蕴深厚的乌金渡,峰峦起伏的灵山,孕育蓬勃生机。
眼下,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补植补栽茶苗。丁俊香曾是枞阳县金社镇金渡村的贫困户,年龄大了不便外出打工,乌金云雾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聘用她在茶园里务工。“山上的工友大部分曾经都是贫困户,现在每人每天的工资收入是100元。”丁俊香高兴地说道。
林长制实施以来,枞阳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地“三变”“三权分置”,培育出了一批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目前,枞阳县注册的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41家,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13.2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8.8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23.3亿元,林下经济就业人数6000多人,农民从事林业产业的人均收入由5年前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目前的10000多元。
枞阳县还在县级层面将白茶、苗木花卉列入重点推进的六大产业“万千工程”项目实施,培育出5家成规模的白茶经营主体,白茶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共计辐射带动农户近4800户;打造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共计辐射带动约500户农户创收。
林间游,游出振兴亮点
走进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山脚下的小溪畔坐落着几栋木质房屋,不少游客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美丽景色。“这是我们村里的研学基地,每到节假日,就有很多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学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学生来这里感受农耕文化。”白梅乡岩前村委会主要负责人说道。
实行林长制以来,枞阳县创建了5个省级森林城镇、29个省级森林村庄、24.2公里森林长廊,白柳镇山河村、麒麟镇新安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枞阳县还打造了生态休闲、名人故里游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旅游格局。
枞阳县还推动实行“大景区带动”模式,以浮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带动三公山、白云岩等区域,打造了一批集休闲养生、观光游憩于一体的林下经济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枞阳“十大美景”评选等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持续提升“林旅”目的地知名度。“十三五”期间,枞阳县生态旅游总人数近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