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夏:读书十谈

来新夏先生画像

以勤为径的成效是多少代读书人的共同感受。但以苦作舟未免使人怆然。苦读固然无可厚非,若以乐为舟,岂不更有乐趣,更能激励人们不畏书海波涛而昂扬搏击。

(一)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河山、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卓越人物是我国足以跻身于世界之林而了无愧色的依据。这些丰富内容除了一小部分是由故老相传的口碑外,最重要的还要依靠由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的图书。我国从竹木简书到帛书、纸书,究竟有多少数量,自古以来就不曾有过比较准确的数字,而只能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等等成语来形容它数量之多。在这一珍贵宝库中,蕴藏着祖国无数可惊可叹、可歌可泣的业绩,描绘着祖国几千年历史的绚丽色彩;从而培育了千百万对祖国具有最深厚感情的志士仁人。书啊,真是多么可珍贵的物质!读书,又是我们生命中多么不可或缺的一种文明享受!

(二)

人们从看图识字开始就接触书,但日后的变化发展却各有不同。有的人稍一接触便视为畏途,成为缺乏最基本文化素养的文盲或半文盲。有的人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成为浅薄可笑、语言乏味的妄人。有的人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成为消化不良的贪食者。有的人则博涉多通,认真钻研,成为学识优长、卓有成就的胜利者。这些不同的结局有多种原因,首先在于如何对待读书的问题。

(三)

有一副流传既久且广的联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勤为径的成效是多少代读书人的共同感受。但以苦作舟未免使人怆然。苦读固然无可厚非,若以乐为舟,岂不更有乐趣,更能激励人们不畏书海波涛而昂扬搏击。的确,读书能给人以无穷之乐:它使愚昧成为有知,使少知变为多知;它使个人的谈吐举止典雅脱俗;它使人眼界开阔、思想腾跃;它更能使人热爱祖国山河文化、历史传统,从而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具备对祖国无限忠诚,为祖国富强献身的精神。这就是人生的最大乐趣。这种乐趣主要就涵育在读书之中。要保持这种乐趣的境界,必须持之以恒。如果一曝十寒,只求兴之所至,那亦收效甚微,其乐有限。所以读书必须立足于勤。眼勤、手勤脑勤;勤读、勤思、勤写,无一不落脚于勤。悬梁刺股已是历史的陈迹,无须机械仿效;但见缝插针,手不释卷还是必要的。如果说必须有完整的时间、幽雅的氛围才能读书,那是懒虫的借口。

(四)

读什么书?当然要读好书,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由于缺乏应有的辨识力,更需要多接受些正面的知识,以培养分辨良莠的能力。当然,也不能采取封闭性的态度,而应比较广泛地阅读,不要视离经叛道之作如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成为新道学先生,而应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吮吸精华,排除糟粕,这样长期积累就能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对于反面的东西只要能分辨,又何所畏惧。只要这部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也能寻到某些合理部分为我所用,或者还会从不同方向起推动作用。至于那些低级、鄙俗,甚至淫秽下流、不堪入目的“书”,还是节约点有限生命为好,不作无谓的牺牲。

(五)

读书是为积累知识,但却不能只入不出,而要像蚕那样,吃桑叶吐丝,要为人类文化添砖添瓦。有一位名人,读了一辈子书,知识渊博,但至死没有留下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条札记。这是精神生活中的最大浪费。这是个极端自私的个人利己主义者。他把汲取知识像打扑克那样作为个人的一种生活享受,或是像个贪婪者在尽性地占有前贤的遗产而吝不与人。鲁迅一生之所以伟大,学识渊博固不待言,但更可贵的乃是他那种吃草挤奶的精神。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咀嚼吸取到的知识酿成香甜的蜂蜜,发之于言论文章来奉献给当代人或哺育下一代人。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

(六)

凡是一本书,不论是学术专著,还是文艺作品以及其他,都有一个中心课题,然后通过文字的表述把论点和资料,或者人物和情节有机地结构起来,经过润色和安排而写成。但一本书往往又为结构完整、篇章衔接,不可免地会重复一些你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水分”。如果把这些重复的知识和“水分”挤掉,那么厚厚的一本书就会变“薄”。这种“薄”意味着你已把书中的精华浓缩到脑海中储存起来了。

(七)

凡读书要先读序或前言。这一点常被人忽略,但它却是非常重要而必须养成的一种习惯。因为书的序或前言是作者对全书写作缘起、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概述。当你读完序或前言后,你就会抓住全书的纲。至于别人所写的序,有些严肃认真进行评论的序也应一读以帮助对本书的阅读,而某些捧场敷衍的序,大可弃之若粪土,无需为之消耗精力。其次是从头到尾地读一下目录,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要问题和篇章结构。一位有功力的作者所写的目录往往是各篇章的提要。读了序和前言,再去通读全书就比较清楚了。

(八)

在通读全书过程中,不要羡慕古人所说的“一目十行”,那是“英雄欺人”的骗人话。读书不要一掠而过,而应该“十目一行”,意思是精神贯注,认真阅读,养成一种“好学”的学习态度。“好学”是读书的基本出发点。努力多读些书,叫做“博观”。“博观”是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但是,仅仅“好学”“博观”是不够的,而是要再经过“深思”来“约取”。

(九)

“深思”就是在好学博观时,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如围绕这本书的主题有多少主要论点——哪些对,哪些不对,哪些与主题无关等等。作者用什么资料来说明论点。这些资料可靠与否,有无说服力,是否最典型的资料。这些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哪些资料是自己接触过的,哪些又是并无价值的。资料与论点结合如何?有哪些是因袭陈说,有哪些是作者创见,哪些与自己的学习与探索有关联,哪些是暂时关系不大,哪些则没有太大用处,哪些是为安排篇章的多余部分,哪些又是为修饰结构而铺陈的。……这样,你就可以淘汰一部分不准确的论点、不可靠的资料和不必要的水分,摄取了精华部分。这叫做“约取”。

(十)

读一本书大体上要约取这样一些:这本书的主题,全书有几个主要部分,有哪些创见,这些创见是根据什么得到的,有哪些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是从何处搜集来的,作者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和论证问题的,这本书主要不足在哪里。如果你把这些约取所得写在读书笔记或卡片上,只是薄薄的几页或几张。如此,你便可从纷杂朦胧中理出头绪而便于掌握了。这不就是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了吗?你积累读“薄”的书愈多,你的知识领域就愈广,学识水平也就愈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博观约取”。如果不把“博观约取”与“好学深思”紧密结合好,即使读再多的书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终将如竹篮打水那样,虽然提取过多量的水,最后还是一只空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