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写人生 ——记枣阳二中教师王星元

“站好讲台,拿好粉笔,上好课堂,教好学生,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职责。”枣阳市第二中学化学教师王星元长期躬耕高中化学教育事业,像林清玄笔下那株执著坚韧的百合一样,深深地扎根,默默地蓄积,努力地成长,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追求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完美的自我。

注重吸收和积累

1981年秋,刚毕业的王星元走上枣阳二中的讲台。为迅速进入状态,他买来《教育学》《心理学》和有关化学方面的参考书,订阅了《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白天,王星元向其他老师请教;晚上,他努力学习、吸收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营养,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正是这种吸收与积累,让他在教学上游刃有余。在他的课堂上,那些枯燥的化学符号、分子式、方程式开始变得有趣而富有活力,那些见化学就头疼的学生,一下子转弯180度,成绩好转。

有一次,有几个调皮孩子翻遍了图书室的化学书籍,找出几道难题,要考考他。让孩子们没想到的是,王星元略加思索,就给了他们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这下,孩子们对他彻底服了。

1985年在全校学生问卷调查中,王星元是唯一获得全优的教师。

告别“满堂灌”

工作已初露锋芒,但王星元深知这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只有不断创立自己的特色,教学才会永远充满活力。”

于是,王星元试图打破僵化的课堂结构。他根据学科特点,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了“引路、自学、精讲、讨论、演练”自学精讲式教学法,即每节课先提出学习要点,诱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带着要点有的放矢地自学;师生一起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由感性材料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运用。

这耳目一新的教学程序,告别了“满堂灌”,给课堂注入了清新空气。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神奇:不照本宣科,没有什么“逻辑”,却让人在做与想的过程中感到条理清晰;没有限制学生思想,却让人隐隐感到非思考不可。

于是,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主动地做习题,探究新思路,自发地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老师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确定“知识点”“思维方法”“能力训练”三到位的教学方法。如今,在王星元的带领下,化学成为学校的支柱学科。

做研究型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此,王星元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科学素养,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多年来,王星元参与主持研究《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的研究》《高中生学习·考试焦虑研究》等省市级课题6项。在省级刊物《化学教学》《高中数理化》《中学化学》《中学生理科应试》上发表了《例析晶胞分割及晶体密度等参数的计算》《等效平衡数学表达式的建立及应用》《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及氧化实验的改进》等文章40多篇,其中两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湖北省教研室论文评选中,《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应把握好“度”》《对称——化学竞赛的热点》《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等多篇文章获奖。参加编写已出版的书有《中学化学教和学的方法与技巧》《中学化学原理与技巧》《化学选择题解题思路技巧与训练》《化学精编》等。

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让王星元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襄派教育家”“隆中名师”等荣誉称号。(陈建波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