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拱桥传统营造:凝结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建筑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步骤,其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两地。浙江、福建地处我国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流纵横,为木拱桥的建造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材料,使造桥技艺得到了长远的流传与发展。中国现存木拱桥不足100座,在浙江省泰顺县境内有15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木拱桥,福建省宁德市境内有54座。木拱桥有桥台、桥身、拱和多拱之分,桥身如同彩虹,故又称“虹桥”。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到了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广泛流行,且工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明代陈世懋在《闽中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清代周工亮也在《闽小记》中描写:“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体现了木拱桥在建筑艺术上的精美。木拱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可供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桥屋置神龛可供人们祭祀神祇,表达了建桥者和民众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吉大利的朴素愿望,因此木拱桥成为当地民众精神信仰的寄托,也是造桥技艺得以延续的源泉。

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建省屏南县木拱廊桥保护协会、浙江省庆元县文化馆、福建省寿宁县文化馆、浙江省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