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功夫丨湖北谷城:山沟里蹚出致富路

光伏产业

电商扶贫

走进湖北省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溪水清澈,绿树成荫,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曾经的苏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容村貌落后,村民脱贫无路、致富无门;如今的苏区村,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村民告别贫困,迎来了美好生活。

壮大集体经济 提高造血能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解决当前脱贫增收问题,也要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

经过充分的调研,苏区村制定了短期、中长期、长远发展规划。短期内,需要见效快的项目,苏区村决定发展光伏发电;结合气候、土壤条件,分析本地市场后,中长期产业选择了种植红心猕猴桃项目;立足温泉资源、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综合考虑南河镇整体旅游资源,长远发展定位于做乡村特色旅游。

谋定后动,说干就干!

2016年4月,苏区村的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并网发电,当年发电4万多度。安装在苏区村坡地的光伏面板源源不断地把光能转化成电能,输送到国家电网内,照亮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路。二期项目建成后,2018年全村光伏发电达9万度,2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2016年底,苏区村流转土地30亩,投资47万元新建了第一批红心猕猴桃示范基地。2018年初,苏区村再次融资38万元,新发展25亩红心猕猴桃示范基地,并带动村民自主发展猕猴桃50多亩。2020年,红心猕猴桃长势喜人,需求旺盛,为村集体带来12万元集体收入。“腰包变鼓”的苏区村,有了集中建设、改善环境的能力。穿村而过的温坪河,由“脏乱差”变得“清净美”;6公里的村组道路被拓宽、硬化,村民出行变得便利;60盏路灯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照亮村民的回家之路;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修建完善,村民有了集中活动的场地。

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苏区村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通过挖掘整理谷城苏区革命历史故事,苏区村以谷城苏区革命历史展览馆为平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排练《十送红军》等节目,讲好苏区革命故事。如今,在苏区村,缅怀先烈感党恩、观看红色文艺节目、重走当年红军路、探访苏区保卫战遗迹,已成为一张旅游名片。

激发内生动力 寻找致富路径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探索出有特色、有效率、有效果的扶贫制度。日前,苏区村党支部书记郑思群对记者说,村里一直在想方设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2018年初,苏区村决定改变过去送钱送物做法,参照谷城县产业奖补操作办法,制定出台“苏区村扶贫奖扶办法”,按户平500元至2000元标准,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鼓励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实行多劳多得多奖扶,坚决杜绝“养懒汉”问题。

围绕家庭增收目标,驻村扶贫干部、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进行“一对一”量身定做产业帮扶措施,将产业帮扶落实到户。

村民王能才年过七旬,一家三口靠他种点玉米、水稻勉强维持生计。

2014年,王能才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王能才家的实际情况,苏区村制订了“强化保障、人尽其能”的帮扶计划。

考虑到王能才身体条件较好,且作为老党员,工作勤恳、认真负责,驻村干部积极协调,为他争取到公益性岗位,让他负责村集体光伏发电设备的清洁维护,为他的家庭提供了一笔稳定的收入。因为王能才的老伴常年患病,无法外出工作,驻村干部又帮他们联系了一批牲畜幼崽,帮助老两口发展养殖业。

贫穷不可怕,关键要自强。王能才不等不靠,在驻村干部科学引导下,充分利用当地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将产业越做越大。如今,王能才家存栏鸡鸭近60只,生猪、牛羊十余头,年收入2万余元。

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苏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369人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292元。

打通产业链条 建设幸福家园

电商扶贫,是苏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体现出的一大特色。

经过数年的发展,苏区村有了特色产业,村民也生产出种类繁多的农特产品。如何让这些产品走出深山,带来效益?苏区村想到通过发展电商打通产业链条。

2018年,苏区村引进华夏创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借助“淘实惠”电商平台,新建苏区村电商旅游服务中心(电商超市),打通购、销“最后一公里”,解决村民购买农资、水果蔬菜等日常生产生活用品不方便问题,帮助贫困户建立牛羊猪鸡、土鸡蛋、猕猴桃等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渠道。通过电商,苏区村的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快速提高,为农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

为了让村民接受电商销售新理念,提高产品附加值,苏区村每季度要给贫困户上一次培训课,教百姓如何包装农特产品,普及电商知识,帮助村民邮发农特产品销售到外地。

电商超市不仅是便捷的对外销售渠道,也是苏区村的快递中转站。村民们通过电商购买的商品,被运至电商超市,再被村民取走。通过电商产业,村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品质提高了。

漫步在苏区村,记者时刻感受到这个昔日穷山村的巨大变化。琅琅的读书声从校园里传出,学校的校舍宽敞、设施完备,食堂里的电子监控设备保障着学生们的食品安全;12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功能齐全、物资充足,先进的消杀、理疗设备守护着村民的身体健康;昔日破败不堪的危房被修缮一新,村民的居住环境更舒适了,门前菜园里种满了蔬菜,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