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快帮我看看,这脖子疼得我不敢抬头。”11月26日上午,枣阳市兴隆镇红花村卫生室刚开门,就有村民来找村医李远喜看病。
村民看病很方便
李远喜闻声而出,只见村民胡寿鹏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往卫生室走来。
将胡寿鹏扶到治疗床上躺好,李远喜熟练地为他开展中医理疗。经过拔罐、电烤等一番处理后,胡寿鹏下床走了几步,扭扭腰、转转头,说道:“轻松多了。”
44岁的胡寿鹏是红花村三组人,常年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对他的颈椎、腰椎造成了损伤,每年都要犯病两三次,每次疼起来,头不敢抬、腰不敢弯,这次是他今年第三次来做中医理疗。
这时,村民沈兴国、朱军发聊着家常相伴而来——他们也是因腰腿疼痛而来。常年干农活儿的人疼痛病很常见,每年农忙过后,就会犯病。“现在看病方便得很,随时都能找李医生,跟串门一样,又能省钱。”沈兴国高兴地说。
沈兴国的心声是红花村1800多名村民的共同体验。
红花村位于兴隆镇西2公里,距枣阳市区仅20多分钟车程,汉十高铁、316国道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
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871人。虽然交通便利,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村民们深受“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以前看病不方便,又贵,小病忍着,不得了的病才去大医院。”朱军发说,很多时候,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本来花小钱就能看好的病结果要花大钱治。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弱,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造成了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解决基层群众的看病难题,关键在于强基层、优服务,把基层首诊、分级诊疗落实到位。“十三五”期间,枣阳市紧紧抓住襄阳市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契机,强化基层卫生服务阵地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以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为手段,建立和优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模式,吸引患者留在基层就医。
兴隆镇政府和红花村村委会划拨3亩土地,多方筹措资金22.4万元,为红花村新建了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村民们有了就近看病的阵地。
吸引患者留在基层就医,关键在人。红花村村民李远喜自小跟着“赤脚医生”父亲学习,成了一名乡村医生。
为了让李远喜这样的村医更好地为乡亲服务,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枣阳市卫健局、兴隆镇中心卫生院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对乡村医生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诊疗水平,特别是组织他们参加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中医服务能力,为村民提供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多种中医治疗方式,让村民小病不出村。“村民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咳嗽的,基本都到村卫生室来看。”李远喜说,“有些人吃点药,有些人刮一刮痧、用艾条灸一灸就好了。”
双向转诊有“绿色通道”
小病不出村,治不了的病往上送。
据兴隆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副书记冯晓西介绍,2016年底,兴隆镇率先在枣阳市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镇中心卫生院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一个团队有卫生院签约医生、公卫医生、村医、护士四人组成,为两个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签约之前,家庭医生团队对所负责的村民开展健康状况摸底,建立健康档案,以便于在日常健康管理中提供服务。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由村医按慢性病患者管理规范提供健康服务,突发性疾病或村医处理不了的疾病,交给卫生院签约医生处置。
红花村由毛礼勤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毛礼勤是兴隆镇中心卫生院的技术骨干,深受当地群众信赖。
78岁的朱华根是红花村七组村民,患有肺结核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腿脚还不方便。平时,他的健康管理都是李远喜上门完成。去年和今年,朱华根各住了一次院,做了一次手术,都是李远喜根据他的病情向毛礼勤报告后,转到兴隆镇中心卫生院进行的。“朱师傅身上长了两个脂肪瘤,我处理不了,交给毛医生,由他全程负责。术后达到出院条件后,我再把人接回村里提供康复服务。”李远喜说。
对此,毛礼勤说,村医解决不了的疾病,由签约医生接管,卫生院能治的就留在卫生院,卫生院治不了的,就往上级医院转诊。
据了解,为了方便患者看病,兴隆镇中心卫生院与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结成了医联体,建成了远程诊疗平台,开通了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基本不让患者跑腿、操心。
两次住院,朱华根深深地体会到了看病的方便:“一个电话人就过来了,如果需要住院还有专车接送,连腿都不用跑。”
看病方便了,医疗费用支出也减少了。朱华根说,他住两次院,每次自己才花400多元。
少花钱,能看好病,这都是分级诊疗给群众带来的体验。
据了解,截至目前,今年红花村有572名慢性病患者留在村卫生室治疗,43名患者及时上转至镇中心卫生院治疗,21名恢复期患者得到了接续服务,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患者留住了,村医的收入自然就有了保证。
据了解,从2018年起,兴隆镇为乡村医生购买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同时,该镇中心卫生院还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工作绩效考核,对公共卫生、基药制度、签约服务、医保政策等经费补助及时发放到位。2019年,李远喜的年收入达到8万元,调动了他的工作积极性。“后顾之忧解决了,可以更用心地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李远喜说。(报道组成员:全媒体记者杨戈 李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