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大镇到产业强镇 ——枣阳市杨垱镇的乡村振兴之路

鄂西北最大黄牛养殖基地——枣阳振泰天龙养殖有限公司标准化养殖舍。

初冬时节,走进枣阳市杨垱镇,只见处处是美景:良田环绕民居,柏油路纵横交织,绿树浓密,百鸟欢鸣……一幅祥和优美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杨垱镇地处鄂豫交界处,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四县”之说。辖区内耕地面积18万亩,是鄂北粮食大镇,素有“枣北粮仓”之称。近年来,杨垱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相结合,全力打造设施完善、产业富民、民风和谐的美丽乡村。

该镇已从昔日单一的粮食大镇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强镇。

党员带头发展集体产业

“明天隔壁村花坛下苗,哪些人去?”

“我可以去。”

“我也去!”

11月24日,杨垱镇桃园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王春红正召集志愿者为第二天的绿化工程做准备。虽然屋外下着雪,仍然没有降低大家的积极性。

在该村,自发义务劳动、积极为村庄建设出力,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共识。

2011年以前,桃园村是一个没资源、没产业、位置偏僻的“空心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才能办更多惠民之事。在这个偏僻小村如何凝聚人心、发展产业?

在一次工程招标过程中,王春红偶然间发现,200万的项目,人力投入就要100万,施工方还要20万的利润。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村里自己干?

“自己承包自己干,不仅可以不用出利润部分,人工费也能节省,还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他对乡亲们说。

思路打开了,办法就多了。王春红号召村里的党员带领村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创办村集体劳务公司,首先从自己村里的项目做起,积攒经验,逐渐开始向其他村拓展业务。

公司起步阶段,人手不够,王春红就带领村里的40余名党员当工人做项目,日子久了,不拿一分钱,村民看在眼里,纷纷主动参与,大家心里都达成了一种共识:这是为“自己家干活”,有工钱就拿着,没钱也是为家里作贡献。

“党员带头干活,没钱也愿意干,我们村民还有什么好说的。”村民王耀红说。

久而久之,桃园村施工队不仅做出了规模,还做出了名声。如今,全镇很多绿化工地都有桃园村施工队的身影。

就这样,桃园村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干部带群众,将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设施、村级绿化等六大工程全部完工。

几年来,党员群众义务栽植苗木4万多株,修建沿沟1000多米,修建步道1000多平方米。桃园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省级“绿色示范村”。

牛来了,秸秆变成“香饽饽”

杨垱镇是传统种植业大镇,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最大的资源是土地,最大的短板是秸秆,因为每年秋收后,大量的秸秆如何处理是一个大问题。

2017年起,杨垱镇经多方筹谋,引进振泰天龙牧业有限公司秸秆养牛示范场建设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246亩。

该项目利用场床一体化的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利用干燥的秸秆为牛“铺床”促进养殖废弃物发酵,每年就地消化秸秆4万吨,不仅解决了当地秸秆难以处理的问题,还带动农户增收1500万元。原本被村民嫌弃一烧了之的秸秆,变成了人人追捧的“香饽饽”。

除了常见的秸秆以外,养牛场还向周围农户收购青贮玉米、花生秧等作为牛饲料。

“上半年种小麦,下半年种青贮玉米,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村民闫建新高兴地说。

镇里积极引导,以签订代理服务协议的形式带动80余户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对部分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实行包收包种,每亩可增收200余元。

秸秆资源的转化,促进了养牛业发展。如今,振泰天龙牧业有限公司厂区有存栏肉牛6000余头,可实现年收入2.5亿元,利润3000万元。

像发展养牛业这样,杨垱镇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探索性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形成了以薄荷种植、万头枣北黄牛养殖、千亩稻渔共作为龙头的综合种植养殖业,农业大镇一跃成为产业强镇。

无房贫困户住进温暖舒适房

“你们又来了!谢谢你们,这么冷的天还来看我!”看到进门来的社区工作人员,74岁的马红英奶奶高兴地说。

马红英原是杨垱镇中心社区的无房贫困户,儿子儿媳去世后,马红英独自带着孙子租住在煤场的工具间里,条件恶劣。

杨垱镇中心社区易迁点建成后,马红英成为第一批入住的新居民。马红英有了温暖舒适的新房子,有厨房和独立卫生间,生活设施齐全,不用再挤在煤场的狭小工具间里了。社区工作人员还会时常上门为她送上一些生活用品。

“虽然我眼睛看不清了,但是我开心呐!能住在这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常有人陪伴我,多好啊!”马红英激动地说。

考虑老人们行动不便,扶贫易迁点专门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天巡逻帮忙打扫卫生。每户墙上还贴着“求助一览表”,有事随时可以拨打表上的社区工作人员电话,每周都会有社区医生上门问诊。

如今,杨垱镇中心社区易迁点已是枣阳市最大的易迁点,也是枣阳市美丽乡村优质工程的代表作,主要是为镇上低保户、五保户以及无房贫困户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所。易迁点所在位置距离集市较近,交通优势明显,小区配套的绿化、停车棚、晾衣架、杂物间、有线电视、光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也都一应俱全。

目前,在这个中心社区易迁点里安置了4个村庄的低保户、五保户、无房贫困户共106户115人,其中1人户97户。

易迁点的对面,是杨垱镇生态公园和标准化体育场,旁边还有杨垱镇最大的幼儿园,距离镇中心集市步行只有几分钟路程。“安置点不仅要建,还要让这些贫困老人愿意住、住得舒服。”镇党委书记谭春光说。

像这样的易地搬迁点,在杨垱镇已建成4个,共安置291户341人,均按交通便利、就医便捷、管理方便、节约费用的原则选址建成。被安置户都发自内心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镇委、镇政府的关心。让我们住进了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