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老年群体“不被遗忘”,关键是站在老龄群体的立场进行思考,为他们提供帮助和便利,而这条路上,要做的还有很多。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网上一张高铁车站内“无健康码通道”图片走红,超过10万网友为这样的行为点赞……
如今,行程健康码、网上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等方式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尤其是对于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这些便利反而变成了一种不便,造成了一道无形的“数字鸿沟”,有媒体就评论称,老年群体或成为数字时代“被遗忘的角落”。
与此同时,这样的困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到。10月21至29日,由中国新闻网承办的“2020•指尖城市”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多个城市,报道各地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采访过程中,记者记录下了一些城市在实现“智慧化”“数字化”的同时,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努力。
杭州第一医院智慧医疗多功能自助机。张煜欢 摄
“绑定亲情账户,最多付一次”
老年人是就医的主要群体,如何消减老年人群就医时的“数字鸿沟”?浙江杭州市卫健委副主任谢道溥介绍,首先,老年人可通过“亲情账户”绑定子女的“舒心就医”服务来实现代付功能。
同时,医院仍保留有传统的就医服务窗口,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仍可通过电话挂号、现场志愿者引导服务等途径,拿社会保障卡刷卡就医,刷卡结算。
记者走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时了解到,目前该院90%-95%的就医人员已实现线上挂号、支付,医疗付费流程实施医后“最多付一次”,每次看病可节省1小时以上时间。针对使用智能设备不便的老年人,该院同时配备了志愿者专人讲解,将照顾特殊人群落到实处。
志愿者在智慧医疗多功能自助机前帮助患者解答问题。记者 张楷欣 摄
“一站式服务,助老年人办事少跑路”
随着“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多地对办事难、来回跑、多头跑等顽疾“开刀”。2018年以来,安徽芜湖华强社区运用芜湖市基层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在线“一站式”服务,让居民不用再来回奔波。
华强社区党委书记昝志伟表示,“华强社区现有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口18%,目前社区正通过一些措施,帮助老年人办事少跑路。”
例如,在社区领取高龄补贴的老人共有51人,原本老人每月需要到社区报到。如今,社区通过芜湖市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可以自动导入这些老人的信息,再通过人脸识别拍照,自动比对出入小区的老人信息,并将信息拍照进行反馈,工作人员可根据反馈的信息,直接导出每月出入小区的老人信息,为他们直接办理认证,不需要老人再来社区,也不需要老人自己上网办理。
针对辖区的孤寡困难老人,社区定期安排志愿者上门服务。同时,为社区的所有的工作者开展培训,让每一位工作者都成为自助服务的引导员,引导居民在线办理事项。将“办事大厅”送到居民家中,让老年居民办事少跑路、不跑路,体现智慧社区的便捷服务。
安徽合肥天鹅湖社区高龄老人看护系统。记者 张楷欣 摄
“智能猫眼,守护高龄独居老人”
如何让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更安全?安徽合肥天鹅湖社区党委书记洪军介绍,该小区引入“高龄老人看护”系统,与当地民政等部门数据打通,有效保障社区内的每一位高龄老人。
同时,社区为老人家庭安装智能猫眼,高龄老人每天开关门的人脸信息会被系统记录,通过智能猫眼传回老人出入家门的大数据,一旦发现长时间未出门或未回家的老人,系统就会发出预警。
80多岁独居老人胡奶奶在天鹅湖社区生活多年,近期她连续两天没有出门,这一信息形成了预警事件,社区网格员通过智慧社区融合平台收到预警消息,上门走访后得知老人生病。有了完整的预警系统,就可以做到及时守护老人安全。
安徽芜湖华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记者 张楷欣 摄
截至201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2.54亿,据全国老龄办预测,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7亿,占比25.3%。随着“421家庭结构”越来越多,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凸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中国已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占10.3%。虽然这一数字非常庞大,但对比中国老年人总数不难发现,仍有大量老人没有追上移动互联网的步伐。
可喜的是,已经有不少地区针对于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些更加人性化的举措也在逐步推行。科技以人为本,帮助老年群体“不被遗忘”,关键是站在老龄群体的立场进行思考,为他们提供帮助和便利,而这条路上,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