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乡 花海枣阳
英雄辈出 正气绵长
山水沟壑纵横的枣阳文化
底蕴深厚 人民勤劳勇敢
自古以来崇德尚廉
官风政风清勤 民风社风和谐
恭从简约 倡廉尚廉 ——刘秀
坐落在枣阳市吴店镇的千年古庙白水寺,每年三月三人流如潮。人们怀着对光武大帝的景仰,前去凭吊,听光武传奇故事,传扬他勤政爱民、倡廉节俭的高尚品格。
白水寺是纪念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家庙,始建于东汉。在近2000年里几毁几建,饱经历史沧桑。如今的白水寺重建于明代,解放后修葺一新,掩映在苍山翠绿之中。
光武帝刘秀是枣阳人。公元22年,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枣阳起兵反莽。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在位33年里,结束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推行柔政,呈现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百姓和乐的大好局面,史称“光武中兴”,也称“建武盛世”。
刘秀“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注重休生养息,实施了一系列节省、蓄养民力的措施。在位期间,裁并全国400多县以精兵简政,整顿吏治严惩奢侈腐化,重奖廉洁奉公者,推崇气节;“身着大练,色无重彩,耳不闻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公元37年,刘秀下诏严禁“郡国献异味”,杜绝地方官以地方特产和珍奇美味巴结朝廷,以免造成劳民伤财和巨大浪费。他力主薄葬,拒绝为自己建造“园陵广袤、无虑所用”的寿陵,对亲舅樊宏薄葬的遗嘱极为赞赏,以书示百官。在选人用人上,他坚持标准和原则。11个儿子中选谁做接班人,是摆在朝廷内外的大事,朝堂上唇枪舌战,深宫内暗流涌动。他摒弃了立长废庶的传统,选拔了德才兼备的第四子刘庄做接班人。
拨乱反正,定国安邦,刘秀有英雄大气;厉行节约,惩腐倡廉,刘秀有浩然正气。他恭从简约、倡廉奖廉,不仅带动形成了东汉崇尚节俭、清正廉洁的朝风、政风、官风和民风,也影响了中国2000年,并在故里枣阳弘扬传承。
一身正气 心系家乡——黄火青
铁面无私检察长黄火青,1901年生于枣阳,1924年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入团、入党,赴苏联学习后回国,在红十军等处任职参加长征转战南北。解放后先后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辽宁省委第一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1978年当选为中央委员。
黄火青一生坚持革命斗争,矢志不渝忠诚党,嫉恶如仇。在长征中坚持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斗争,毛主席赞赏他“你没有反对中央啊!”1979年7月,中央决定成立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黄火青任“两案”特别检查厅厅长,与特别法庭庭长一起对“两案”主犯进行了公正审判。
在枣阳市档案馆里,存放着一叠手写的信件,语气谦和,字迹工整。写信时间跨越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近30年,收信人是枣阳县(市)委、枣阳县(市)委书记、家乡领导等等。从语气、态度上,谁也不会想到写信人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这些信件所讲具体事情各有不同,但主题共有3个: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关心家乡党组织建设,拒绝为自己谋利益。
1984年,当得知家乡领导计划专门为他老家修建自来水便于他回乡使用时,立即给老家所在的新市镇领导写信,表示坚决反对,提出库水全部用于生产,周围村庄分享。1988年,当得知家乡要在他老家旧址上盖两间房子“以备兄妹回去有个落脚地”后,他写信给枣阳县委书记,态度鲜明地表示“不能接受”,“不可能去住”,“停止修建之举”,若万一建好了“可将它移作小学教室或教职员工宿舍之用”。1990年,当得知枣阳市文联申办出版反映他革命生涯的《石鼓声声》一书时,立即给枣阳市委书记写信,讲明原则,严词制止为他出书。
黄火青心系家乡百姓。多次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建议,建议在发展水果的同时发展干果、中草药,植树造林,并亲自摘了紫穗槐种籽寄回家乡,并在包裹上写了种植方法和经济效益。
他多次致信枣阳县(市)委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建设好的党风、政风和民风,还给枣阳市委邮寄了两本《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点点滴滴的细微末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黄火青强烈的规矩纪律意识,谦虚谨慎听党话的态度,淡泊名利、反对特权、毫无私心杂念,廉洁自律的品格,实事求是、防微杜渐的工作作风,关心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怀,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
纵贯几千年,枣阳名人贤人众多,是更始皇帝和东汉12位皇帝的故乡,诞生了25位文臣、29名将军和24名著名学者。饱经历史沧桑,枣阳大地上的场景不断变换,但主题只有一个:清廉!跨越古今时空,枣阳芸芸众生来来往往,但人们的信仰中有一条相同:以德做人,以才服人。德才清廉,熏陶、浸润、滋养了枣阳一脉相承的清廉文化和良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