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社区治理的改革创新探索(一)】 以民心之所需 因地制宜解决民生问题

【编者按】今年6月,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城市社区治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同步印发了《关于推进“双报到”工作常态化的实施方案》《关于改进城市社区物业服务管理的实施方案》等8个配套文件。“1+8”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全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探索提供了“行动指南 ”。

一子落、满盘活。日前,荆楚网记者在谷城、老河口、襄城、樊城、高新、襄州等多地采访,深切感受到,“1+8”系列文件出台三个多月来,襄阳全市上下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努力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子已初见成效;“积分制”“百户长”等社区治理改革创新的“襄阳样本”,在襄阳大地上崭露头角。

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进小区为民服务。记者 白菲斐 摄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白菲斐、张世鑫)社区住户分散,如何降低管理难度?三无小区太乱,如何发动居民自治?新旧小区交叉,如何统一管理?在连日的采访中,荆楚网记者得知,老河口市酂阳社区的“积分制”,樊城区朝虹社区“1+6”大融合以及谷城推出的“百户长制”,都在因地制宜解决民生问题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积分制”:成就居民自治“合伙人”

“院子里的照明灯是居民自掏腰包安装的,这下水道的防蚊垫,也是居民自己贡献的。”记者走进老河口市酂阳办事处酂南社区化肥厂家属院,社区党委书记杨丹指着大门口公示牌上的积分名单,向记者介绍着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和家属院发生的变化。

杨丹介绍积分制管理模式。记者 白菲斐 摄

老河口市化肥厂家属院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94年5月企业破产改制后,该家属院长期处于弃管状态。小区内基础设施老化,管网常年失修,到处乱搭乱建,垃圾无人清扫,一到雨天,院内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不少居民宁可外出租房,也不愿住在院子里,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2019年2月,酂南社区党委关注民生诉求,深入调查研究,在老河口市住建局、老河口创文办和酂阳办事处的支持下,决定投入资金对化肥厂家属院小区进行改造。政府的真心行动,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小区居民郑国太带头拆掉了自家搭在巷子里的花棚,铲掉了种了七八年的木瓜树,群众随之响应,困扰小区20多年的乱搭乱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清除地面杂物,清理淤沟淤泥,新建下水道、化粪池,铺设地砖,粉刷墙体……经过一个多月的整治,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家属院小区面貌大变样。记者 白菲斐 摄

小区环境变好了,曾经饱受“脏乱差”痛苦的居民,对这个“新家”格外珍惜。为巩固整治成果,社区党委先后组织召开小区党小组会、居民代表会十多次,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立足小区实际,结合居民意愿,实行了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模式。同时,社区党委探索实施积分制管理,采用积分兑换的方式,提高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

据杨丹介绍,在积分管理上,社区针对治理中的重点、难点和党员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设置教育管理、社区公益、遵纪守法3大类积分项,依据党员和群众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积分细则。对于群众积分,则更加具体化,比如打扫公共卫生积3分、调解居民纠纷积5分等等,让积分制既好操作,也便于落实。社区还组建治安联防、志愿服务、文艺表演等团体组织,使广大党员群众根据自身特长灵活参与社区治理,并获取相应积分。

在酂南社区居委会设置有“积美”超市,居民凭借志愿服务积分,既可以到超市兑换毛巾、香皂、雨伞等生活用品,也可以兑换少儿托管、假期课业辅导等服务。同时,社区党委还把积分结果作为社区文明户评选、先进模范选树以及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参考依据,让小积分发挥大作用。

67岁的刘建新在化肥厂家属院居住了30多年,从过去互不来往到现在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家属院89户居民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居民的精神面貌更好了,集体荣誉感又回来了,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大家对政府、对社区都心怀感恩之情,也激发我们维护、管理好小区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现在,我们都是小区自治的合伙人!”

自积分制推行以来,酂南社区先后有167户327名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协调化解邻里纠纷24起,兑换各类生活物资价值8000多元。杨丹表示,积分制有效扩大了治理参与力量,增强了小区居民的共管共治能力,提高了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

“1+6”:推进社区治理“大融合”

位于襄阳市樊城区人民路上的冠通上城小区,是近年来新建成的商住小区。小区入口,要经过一个老旧小区——住宅经营公司家属院。而小区另一侧的出口,则是一条长不到300米的陆白山巷。小巷两侧,环绕着5710厂人民路家属院、车桥厂人民路家属院、皮革厂家属院、眼镜厂家属院、鞋帽公司家属院5个老旧小区,陆白山巷则是这5个老旧小区和冠通上城小区共用的一条安全通道。

在过去,陆白山巷的一侧停满了车辆,800多户居民的出行,就在十多米的狭小道路中挤挤攘攘。“每到出行高峰,小轿车、电动车、自行车交杂而行,车流和人流混杂,交通拥堵特别严重,安全隐患也非常大。”居民纷纷向社区反映,请求解决道路堵塞难题,消除安全隐患。

结合“党建引领 三方联动 多元共治”工作的推行,米公街道办事处朝虹社区党委探索出商住小区和老旧小区联建共治的新路子。社区以冠通上城小区为中心,将周边住宅经营公司家属院、5710厂人民路家属院、车桥厂人民路家属院、皮革厂家属院、眼镜厂家属院、鞋帽公司家属院6个老旧小区纳入统一管理,成立“冠通业之家党支部”,开启“1+6”大融合模式,构建起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冠通业之家”党支部带领下,6个党小组自治的小区党建新格局。

陆白山巷变得通畅。记者 白菲斐 摄

“现在这条路通畅多了,小区老年人多,遇到个紧急情况,救护车也能及时开进来,居民有了很大的安全感。”热心居民蔡国爱介绍:今年4月,社区发动小区居民成立了5710志愿服务小分队,对进入陆白山巷的车辆进行有序引导,并对道路进行日常保洁,大家进出更便捷,也更安全了。

米公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叶欣介绍说,“1+6”大融合模式不仅充分整合小区在职党员、“双报到”党员、托管党员、无职党员等各类党员群体,实现组织联建,还充分发动居民和物业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实现居民联动、难题联解。目前,在社区党委的组织下,小区设立有“居民议事角”,建设了带有充电桩的新车棚,正在建设居民活动室,实现活动联办,让“1+6”七个小区的居民共享小区资源,共建美好家园,达到共融、共治。

“1+6”大融合模式推行后,小区治理由社区“独唱”变成社区、物业、居民“大合唱”,居民也由过去的“旁观者”成为小区治理的“参与者”。朝虹社区党委书记项秀丽表示:“相信通过冠通上城小区与周边6个老旧小区的融合,‘冠通业之家’的大融合、大包容,7个小区将成为一个和谐大家园。”

“百户长”:推举为民办事“大家长”

“有百户长给我们协调,我们愿意接受调解。”在谷城县盛康镇王家井村,村民李强与邻居余家因菜地划分问题产生纠纷,在百户长李大定的协调下,双方签订了“解决土地纠纷协议”,两家自此握手言和。

村民写下和解协议。记者 白菲斐 摄

王家井村有常住村民1339户5361人,由过去的3个村合并而成,社情民意复杂。新冠疫情期间,为解决村干部人少事多,社会治理鞭长莫及的难题,该村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以一百户左右为基础,划细划小疫情防控作战小组,推举出十多名政治坚定、群众基础好的“百户长”,为居民开展体温排查、信息收集、问题处理、政策宣讲等工作,实现户户有人管,人人有人问,使得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谷城县将王家井村经验在全县推广,并进一步推动“百户长”制的规范化管理,对“百户长”的推举流程、工作职责等进行梳理,构建“发现问题——百户单元解决——处置结果反馈到村(社区)”的运转模式,不仅调动起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也让群众遇事有了办事的“大家长”。

72岁的包建会,家住谷城县皮家洼街社区第五网格,由于网格地理位置较偏,住户分散,每家每户自用“坛子气”做饭、烧水,许多留守老人换“坛子气”很不方便。居民便向“百户长”张玉香反映,希望能开通天然气。得知居民诉求后,张玉香迅速将问题反映到社区,进而与燃气公司沟通,居民们很快就用上了天然气。包建会说:“自己年龄大了,以前每次换气都很麻烦,还要请人帮忙。现在再也不担心换‘坛子气’难了。”居民熊文表示,家里开通天然气后,洗菜有热水,洗澡也方便,加上日常做饭烧水,一月的燃气费比“坛子气”还便宜。

在大古桥社区,“百户长”杨辉华利用在城关镇人社中心工作的便利优势,积极跟本地及深圳、江苏、浙江等企业对接,为社区300多人找到合适工作。在皮家洼街社区,第五网格“百户长”肖凌云为辖区贫困家庭申请公益岗位,可为贫困家庭每月增收600元。在王家井村,“百户长”付家宽白天到渔民家宣传“禁捕退捕”政策,晚上梳理渔船渔网信息,在入户清收渔网时,他连渔民家中有几张网都摸得一清二楚。在他的组织下,该村“禁捕退捕”任务提前完成。

三个多月来,谷城县22个社区的居民从老党员、老干部、退役军人中,推举出有能力、有热情的285人担任了“百户长”,为居民解决水、电、路、气等问题130多件,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问题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就地处置、第一时间就地解决,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谷城县委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李云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全县全面推行“百户长制” ,把“百户长”转化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收集社情的信息员、安全隐患的巡查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保障民生的服务员,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县将进一步探索完善“百户长制”的相关制度,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深化村(社区)平安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