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枣阳建市以来,我市城市园林绿化从局部建绿到规划布绿、从部门独建到社会共建、从一般绿化到特色绿化,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0%、13.38平方米,呈现出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等园林城市格局。
以规划为引领,布局全城绿化。上世纪80年代末,依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建设走向,多次修编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突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等田园城市的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园林各类绿地。同时,完成《城区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区道路绿地规划》《工业园区绿化规划》《沙河两岸绿地规划》等专业规划。邀请省和襄阳级园林专家,抓好具体绿化项目的设计,大力推行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式生态绿化模式。另外,就民主路绿化改造、工业园区景观节点雕塑规划设计、啤酒文化广场设计等问题广泛征求市民意见,使该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以创建为动力,广泛增绿扩绿。我市以创建园林城市和“绿满枣阳”活动为抓手,广泛动员城区各部门参与绿化建设,还将绿化任务纳入这些部门年终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动员城区近500家单位(小区)抓好庭院绿化,组织开展种植纪念林、争做护绿使者等公益活动。动员有关企业参与建设啤酒文化广场,引资建设汉场和玫瑰文化园,动员干部、老乡、企业家捐建“公仆林”、“乡情林”、“企业家林”等。如今,城区配套绿化35条主次道路,建成绿色通道80多公里长,植行道树近3万株,市区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化景观。
以共享为目标,广建公园绿地。我市每年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对市民愿望大的公园游园,早立项、早设计、早建设。新建啤酒文化广场、中兴公园、汉城广场、玫瑰文化园、公仆林公园,改建浕水广场、浕水公园,新建人民路节点等50多处街头游园,还在这些公共绿地内合理设置声、光及休闲、体育等设施,为市民提供更细致的服务。同时,按照水系与绿网交融的原则,实施了东郊水库调水、老城河联通、城区沙河整治等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全力打造美丽的滨水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新去处。我市还全面实施城区拆墙透绿工程,拆除临街单位围墙近2万米长,让广大市民共享单位(小区)的绿色之美。
以文化为特色,提升园林品位。依托汉文化,建设汉文化广场、汉宫、汉街、汉文化城、汉博物馆等设施;在沙河(城区段)东岸,建成以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为轴线的大型浮雕;在中兴公园内,以刘秀的相关史料,配套建设了厚德亭、执手亭等建筑小品和文化小品。同时,大力打造“玫瑰文化之都”,在东郊建成万亩玫瑰示范种植基地以及玫瑰海生态景区,在中兴大道北端建成1500亩玫瑰文化园。将法治文化融入园林建设,宣传宪法、民法等法律。在浕水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通过石刻、匾牌、专栏等形式,重点宣传孟子等古代名人以及党和国家领袖的法治名言。高品位的绿化景观使我市城市形象和市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市也因此荣获被“中国玫瑰产业与文化示范市”“中国最美休闲小城”“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通讯员:付宏才 黄修峰)
来源:枣阳政务网
编辑:张家辉
审核:韩小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