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工作新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觅、引、聚、育、留”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提升人才总量和质量,为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强市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建立人才“五库”,深挖细寻“觅人才”。组织专班广泛深入企业、机关、群众中走访调研,挖掘现有人才资源,盘活人才存量。建立了“重点人才库”、“人才需求库”、“人才平台载体库”、“贫困村乡土人才库”和“在外能人名人库”等五个人才数据库。汇总各类人才5万余人,收录44家人才载体平台信息,对1300余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有突出贡献专家人才逐人建立信息台账,并做好跟踪管理,与1735名在外能人名人定期沟通交流,传递乡音,引导带动其回枣创新创业。人才“五库”由专人维护,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实现全市人才工作信息化。
二、加强政策支持,聚焦产业“引人才”。在摸清底数和需求的基础上,出台了《枣阳市人才引进和激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枣阳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解决引才难、用才难、留才难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设立枣阳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制定《枣阳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为引进人才提供生活补贴、住房保障、创业扶持和跟踪服务。在人才政策的支持下,坚持产业+人才、项目+人才、招商+人才,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机电化工等重点产业招才引智,持续推进“我选湖北•圆梦帝乡”计划,主动拜访、对接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仅2018年就引进了华中科技大学陈良洲教授团队、华中农业大学郭文武教授团队等6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及44名硕博人才,引进各类紧缺急需人才1000余人,吸引来我市实习实训大学生2800人左右。
三、搭建载体平台,释放活力“聚人才”。加大双创平台培育力度,整合各类资源,带动产业人才向枣阳聚集。投资2.5亿元建设枣阳市双创产业园,被评为“湖北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襄阳市创业示范基地”。新建枣阳市人才创新创业超市,被评为“襄阳市级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超市”。2018年12月底,整体投资6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枣阳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已经开园,入驻企业230余家,汇集各类农特产品、旅游品、工业品600余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全市已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家,襄阳市级以上产业园4家,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3家,增强了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吸引集聚能力。
四、实施重点工程,凝心聚力“育人才”。围绕主导产业,以“帝乡人才振兴工程”为总抓手,分类实施了“汉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农村电商人才一五一十工程”、“金牌蓝领培育工程”“特色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积极对接上级重大人才工程,有6家公司入选“隆中人才创新团队”,4名企业技能人才入选“隆中工匠”。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参加襄阳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襄阳艾克特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总决赛优秀奖,枣阳市艾益堂艾绒制品有限公司获得襄阳第七届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
五、营造良好环境,优化服务“留人才”。落实《枣阳市人才引进和激励办法》各项奖励激励政策,为引进人才发放生活补贴、提供住房保障。举办了“光武大匠”“双创明星”“枣阳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枣阳名师”“枣阳优秀护士”“枣阳市职工技能大赛”等一系列优秀人才选树活动,树立了一批扎根岗位、敬业奉献的优秀知识分子典型,营造了支持创新创业、重视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组织开展优秀人才和困难知识分子走访慰问、座谈研讨等活动,制定市“四大家”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每名市领导联系服务2名专家人才,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团结、引领和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广大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来源:枣阳市委组织部
通讯员:耿晶晶
编辑:张家辉
审核:韩小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