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志坚,脱贫致富齐头跑
----记刘升镇“我脱贫我光荣”示范户姜兴银脱贫典型材料
今年74岁的姜兴银,是刘升镇杜垱村七组一般贫困户,近几年一直被高血压困扰。妻子袁付兰,年老多病,几乎每月就住院一次,无劳动能力。大儿子智障,结婚后,妻子生有一子,不满一周岁时便不知了去向,现虽已分户办了低保,但这家老小还得姜兴银照顾,这个担子确实不轻。
每天早上,天刚濛濛亮,勤劳的老姜就已起床,首先要去鸡笼和猪圈瞄一转,看到满院散养的土鸡子和那29头还没被吵醒的肥猪后,昨晚一夜的担忧才放了下来,于是就像往常一样,钻进他圈起的18亩耕地里忙碌着。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着……
3月9号,一辆白色的小娇车停在他的门前,车上走下几个不熟悉的面孔,随同而来的杜书记向他介绍说,这是新调来的一医院工作队,他们将进驻杜垱村三年,负责全村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向他们反映,寻求帮扶。
老姜还真是“姜老嫩辣”,打量着我们这几个人后,直接点开话题,告诉我们,他想扩大规模养猪,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这个要求被当场的工作队长何肖颖记在心中,他环视整个大院,几窝没有长大的小鸡在院子中间游来串去;两头大母猪正挻着大肚子,似乎就要下崽;南院是政府补助改建的新房,整个院子收拾得十分干净,时而还能听到他智障的大儿子在里屋乱喊乱叫。
院外西南角一大片是他圈起的18亩旱地,种植小麦、玉米、花生,长势很好。来走访之前,我们就听村站长介绍说,去年姜兴银仅养鸡养鹅养猪这三项产业纯收入就达2万多元,再加上种植玉米、疏菜、花生又是一大笔收入,而今我们眼见为实,这话确实不假。
通过这次走访,工作队基本上摸清了姜兴银的家底,细查其帮扶手册,我们发现,过去一年里,他养鸡养鸭养鹅有一定的规模,要不是去年八月下连雨,围墙倒塌压死200多只鸭子,收入已经很可观。老姜今年想规模养猪,确实是一个好的增收产业项目,这一想法由工作队写进了一医院2018年春季精准扶贫的帮扶措施之中,院党委还专门选派有经济头脑的总会计师段明强作为对口帮扶责任人,于是一场“养猪革命”就这样打响了。
经过多次家访,实地考察,现场堪测,最后决定在屋外路边修建250米的养猪场,想到有一医院的帮扶,老姜就这样大胆地搞起生猪规模养殖。
很快这些猪圈就盖好了,恰好两头大母猪相继下崽,老姜数了数有23头,再加上一医院帮扶的6头,他心中的养猪梦想这样开始实施了。老姜为了年终能卖个好猪价,他从不喂工业饲料,7亩玉米一两未买,全部投放在养猪上,所以他的猪,看起来很土气,身上的瘦肉很多。他还养了7头黄毛猪,已经有人订购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6月中旬,这些猪崽慢慢地长大了,老姜把这几十头猪当作活宝一样,生怕天热着了,在每个圈里还安装了水笼头,定期对猪进行洗身,虽然有些累,但想到这些猪子过年卖掉后,会有一笔很大的经济收入,他反而十分开心。
8月27日,段总又来到老姜家,为老姜送来了产业帮扶资金1000元,看到正在啃吃南瓜的大肥猪,和老姜一起算起了这些猪年前售出的经济帐。段总说,成本都是自已的,平均按每头260斤,每斤9.5元计算,这29头猪可买73892元,这是个非常可观值得骄傲的数字。老姜听后,有些喜出望外,说了句实话,要不是你们一医院给我精神上的鼓励和资金上的帮扶,我哪敢这样大胆地去养这么多生猪。
院子里几百鸡早在5月份就长大开始下蛋了,每天早起就会找到,能够下蛋的地方,处处都有鸡蛋,每个窝里都有一小堆,老姜小心地捡拾着鸡蛋,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
有了钱,老姜开始新修了院墙,还盖起了新大门。前几天,下着大雪,老姜坐家里没事,想到今年家里的这些变化,心里美滋滋的,他在心里反复叨唠着,要不是春季段总多次上门做工作,帮助找到可行的养猪实用技术,也许没有年尾这样丰收的希望。
据村书记杜恒胜说,姜兴银十分勤劳,2014年因病被评为贫困户以来,虽然高血压緾身,又到了近80岁的年龄,但他不观望,不坐等,积极想办法,借资金,圈场地,先以养鸡养猪为突破口,后发展到养鸭养鹅,十几亩的作物也精耕细作,每年玉米、水稻、花生的收成都很可观。
周围很多村民常常来请教他养畜的经验,他从来不瞞,如实告诉大家,还会应邀抽出时间来其他家进行技术指导,而今该组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和鸡,有的还养起了母水牛,村民的积极性都被他带动起来,每户的年收入一年高一年。
姜兴银脱贫事迹十分典型,脱贫成效非常明显,影响并带动着身边的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村民常常竖起大拇指,夸着说他是一位带头致富的好帮手。
8月29日,枣阳电视台专门到他家进行实地采访,老姜拍着胸口说,党的扶贫政策实在太给力,特别是对我们这些老人的政策更是优惠,而今又有了一医院帮扶,他发展养殖产业的精力更旺。目前正尝试向家庭农场规模的转变,计划2019年增加养猪规模达40头以上,还准备在猪场西侧散养1000只土鸡,很快将达到致富的标准。
(来源:市扶贫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