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枣阳报道(融媒体记者杜军)手工粗布纺织是我市民间世代传承的一种技艺。以枣阳生产的优质棉花为原料,经过17道工序,用木质脚踏织布机织出的布,民间称为“老棉布”“老土布”“家机布”,以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2016年,“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9旬高龄的王义林向记者展示了枣阳粗布纺织工艺,她一手拿着梭子,一手扶着织机,双脚踩动着织机踏板,梭子飞快地在棉线之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织出了几厘米的粗布。王义林介绍,枣阳手工粗布要经过轧花、纺线、染线、浆线、牵经、上机、织布、染布等17道工序才能完成,技艺十分复杂。
据史料记载,枣阳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棉花,这为手工粗布的纺织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历史上,枣阳的交通相对闭塞,农村妇女们只能自己织布做衣裳,于是,“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便应运而生。手工粗布纺织曾经遍布枣阳乡村,这项技艺也代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化纤、羊毛、皮革等多种材料制作的服装普及,枣阳手工粗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枣阳手工粗布具有质地柔软、不起褶皱,还有不褪色、不起球、耐水洗等特点,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如何让老工艺发挥新价值,2007年,王义林的儿子刘大友成立了“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王义林担任老师,教授枣阳粗布技艺。
“以前一家人都穿棉布,衣服、鞋子都是棉布的,现在穿细布的多了,不过枣阳粗布这项技艺要传给下一代,我要传给儿子、媳妇、孙子、孙媳妇。”王义林说。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和经济,具有传承意义,刘大友告说,他将通过学习借鉴,提高枣阳粗布传统工艺品质,扩大市场认知度和份额,让枣阳粗布广泛走进现代大众生活,带动就业。
“我们在枣阳开培训基地,建博物馆,用非遗+帮扶和扶贫的模式,在农村开合作社,同时提升自已的传承能力,到高校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习班,另外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百布堂枣阳粗布的红花产业,计划把公司开成集团公司,在全国开店,让枣阳粗布产品能够走到千家万户,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好政策,让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刘大友充满信心地说。
编辑:张家辉
审核:韩小兵
请输入验证码